把自然还给自然 把故乡还给故乡
王治义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想到了这样几位作家名人。第一位作家,是沈从文;第二位作家,是阿来;第三位作家是新疆的李娟。他们的作品是把自然还给了自然,把自己还给了故乡。自然成就了他们的文学,故乡成了自己心目中永远的精神家园与寄托。而他们又以精美的作品,让故乡走出当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读沈从文先生的散文,读他的小说,尤其是读他的《边城》《湘西散记》,他把自然还给自然,把故乡还给故乡,把自己沉淀在故乡里。读他的文章,我的这种体验尤其深刻。他笔下的凤凰古城,他笔下的凤凰山水草木,是那么柔情柔美,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是那么多情温暖,以至于人也是那么多情温暖。沈从文的心被凤凰的山水洗涤得透亮纯净。沈从文一生的文字都在他的凤凰古城里沉潜放光,他的心如翠翠一样美好。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他说: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有顺说阿来的作品:把自然还给自然,把阿坝藏族还给阿坝藏族,这一直是阿来写作中的内在愿望。他写大地、星光、山口,银环蛇、野人、鱼、马、群山和声音,完全去除了多余的神秘,但又不忘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与一个更雄伟的存在对接起来。阿来曾说:作为一个漫游者,从成都平原上升到青藏高原,在感觉到地理阶梯抬升的同时,也会感觉到某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当你进入那些深深陷落在河谷中的村落,那些种植小麦、玉米、青稞、苹果与梨的村庄,走近那些山间分属于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或大或小的庙宇,又会感觉到历史,感觉到时代前进之时,某一处曾有时间的陷落。他不是一个只在大地上行走和漫游的人,而是常常感受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时间的陷落这些永恒主题。看到山川会生敬畏之心,看到云彩会不断赞美,甚至看到一朵小花、一朵蘑菇的开放,都会想到这是神的馈赠这种从日常性向神性的过渡,不是通过玄想,而是通过一种生活智慧的启发,一种自我本心的体悟,这样的神性因为有了世俗的基础,才显得真实。阿来写花,花在山地里,花在草原里,在我们的心里。他写故乡,故乡在他心里醇醇美美。读阿来笔下风物人情与其他作者笔下的风物人情有着迥然的不同。他笔下的文字你只要读了开头,就觉得非读完不可,他的文字太吸引人了,太自然而然了,没有做作,没有虚飘飘,没有高大上,没有吓唬人的气势。有的只是真纯与自然的心情流露,视觉的独特与表述的恰到好处。
新疆李娟,有灵性,有温度。她的灵性来自阿勒泰的山水风物人情淳朴。她的眼睛里有的是皑皑白雪,是碧绿的草原,是洁白的羊群,是牧马人的洒脱,是青年人的豪爽纯贞的爱。天高云淡,孤独寂寞的时日,她可以尽情地对自然倾诉,山水风物成了她的伴儿,成了她的精神依恋。她以一种热爱而又有一种安然的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说:她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我能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总之,她把灵魂放飞在新疆的阿勒泰与雪山上与云树云间。新疆阿勒泰的自然风物风土人情也因了她的文字,放飞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心里,暖洋洋的,舒坦坦的,纯美美的。
近期,我常常在安康散文学会群里,读安康本地作家写本地的散文,读后,有一种感觉就是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应景式的味道比较浓,凑热闹式的味道比较浓,命题式的味道比较浓,流水账式的味道比较浓。让人感觉不出来那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浑然天成的味道。感觉玩文字游戏式地无病呻吟得多;感觉作家沉潜在山水灵魂里的感受似乎有点儿不够。所以,文章很难打动读者,很难在读后产生巨大的心灵冲撞。这也许是安康非常优美的自然山水不被外界了解与认知的一个原因吧?作为一个写作的门外汉,一名读者,我这样大胆妄言,全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片冰心在玉壶,寄希望安康的作家多些身边的事和景。因为我热爱安康,希望安康走向全国,希望安康的作家真正的走向全国。不妥之处请海涵。
我想,安康的山水自然风物,应该是不逊色于阿勤泰的自然风物,不逊色于阿来的笔下的四川阿坝地区及藏族地区的雪山与花草树木,不逊色于凤凰古城的山山水水。可为什么我们的安康山水自然走不出去?可能是我们沉潜的文字力量还不够吧?我们安康的有志于山水自然创作的作家可否把沈从文的《湘西》系列,把李娟写新疆阿勒泰的系列散文集,阿来的《西高地行记》等系列散文潜心研读揣摩,然后再来写安康的山水自然,我估摸着以后安康的山水散文可能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