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陕西“三项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陕西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2月15日,记者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自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推广以来,陕西省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不断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聚焦“不会转”“转得慢”问题力促“转成功”“快转化”
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70位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人以上……作为科教资源大省,陕西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天然沃土。但与此同时,陕西面临着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科技转化率不高的困境。
去年3月以来,陕西省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走进位于沣东新城创智云谷的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在千级净化无尘车间里,全自动激光调阻机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薄膜铂电阻芯体;通过自主研发的测试系统,工人正在对生产出的薄膜铂电阻芯体进行高精度分级……
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罗剑,在“三项改革”和秦创原政策支持下,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西安砺芯慧感科技公司,吸引投资机构完成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4000万,建成我国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
2022年,陕西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增速均超过42%;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13家,居西部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3053.5亿元,同比增长30.3%。
截至目前,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西北工业大学通过退出部分成果转化企业股权,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
在全面总结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我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会转”“转得慢”等问题,力促“转成功”“快转化”,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印发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共10个方面27条,努力形成“小切口大突破”的放大效应,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项改革”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优”
“通过‘三项改革’,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优’良好局面,更有力的促进人才培养、支撑学科建设、反哺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符新伟总经理在发布会上说,“我们入选了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科声誉取得重大进展,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近两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
西安石油大学引进人才李飞教授,参加“三项改革”专场路演后,得到春种基金100万元融资支持,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陕西智钻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钻工自动化扭矩测控及数据分析,产品已推广至四川某油气井实际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全面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制定实施细则和办法流程,推动改革举措在学校落地见效。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为突破,着力打通校内技术转移人才晋升通道。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三项改革”落实小组,全力推进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工作。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的工作方式,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作用,跟进解决‘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等问题,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西北信息报记者周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