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乡土文学的新范式——读李春平中篇小说《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

2023-02-10 11:06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T|T

叶松成

李春平中篇小说《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以轻喜剧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悦目的乡村画卷。小说以走失的牛为引子,带出一连串的发人深思的故事。艾可喜的忧虑和思考,切中了当下农村的症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农民与土地的问题,作家拿捏准确,在乡土题材的挖掘与开拓上,具有某种范式的引导作用。

这是一个发生在时下的乡村故事,之所以要标明时下,不只是强调故事本身的现场感,而是作家笔下的这个乡村故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续写或延伸,思维上其实已跳出早期叙事的窠臼,说它别开生面一点也不假。作家为我们描绘的这个乡村图景,既是虚拟的、艺术的,同时也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它不是昨天的记忆,连一星半点的痕迹也没有,它完全采撷的是今天的颜色纯净、明艳、鲜亮!

一、走失的牛带出一连串的故事,轻喜剧的效果渐次彰显

喜剧性的开篇,一开始就给小说定了一个调子:松弛。当然这不是说结构,是收放自如的叙事张力,也可以说是叙事的风格。轻灵活泼的语言,其实是作家一贯的追求,而这又恰恰使故事的韵味多了一抹淡淡的诙谐与幽默、乡村的诗意描绘为故事的发展平添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味道。艾可喜的牛丢了。牛丢了,艾可喜的魂就丢了。魂丢了,艾可喜的命就丢了。找牛,就是救命。这种具有强烈代入感的语言,它不是简单的开场白,它是在渲染、铺排一种喜剧的氛围,而语言的节奏感,则宛若力道均匀的鼓点,撞击人的心扉,但不甚强烈,却在一刹那间揪住了人的感觉,很奇妙,于是不由得你不跟着去,跟着艾可喜找牛去

找牛,是引子,或者说是故事的起因,当然没有这个起因,一切皆无从谈起。但这个起因的立足点,不仅仅是为了结出一种果。果是简单的,也是有答案的。起因诱发了很多情节,这些情节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乡村故事,无限地膨化了。每个情节都被一种轻喜剧的效果带出来,它没有丝毫的嵌入感,而是那么的入情入理、如丝如扣:一个美丽如画恬静、温馨的乡村小庭院,因为一条牛的走失,而与乡村之外,更确切地说,与党对新农村的关怀、关心以及农民自身对政策的领悟和认知悄然地连接在了一起。由牛的意外走失,到求助县长,再到警察帮忙寻牛、院落安装监控器、发现违规企业向河水倾倒工业垃圾、县长拜访、爷爷举报企业等等,情节的链条环环紧扣,无懈可击,生活逻辑上升到艺术逻辑,一个看似单纯的乡村故事,被作家演绎得姿态摇曳、风生水起,新世纪的乡村图景和新的农民形象,在戏谑风趣的语言表达中,立体而又鲜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二、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成就了艾可喜的另类形象

小说中的艾可喜是一个自信而又略带一点自嘲的人,他的身上似有陈奂生的影子,但很淡,淡得难以捕捉,作为一个世代和土地有着血肉联系的农民,他的精神世界依然恪守着原初的本色,这即是对土地的一颗不变的赤心,只不过在新的时代、新的发展历程中,艾可喜已渐次摆脱传统的束缚,他的面貌和心态,皆完成了一种自身的蜕变。艾可喜富有喜剧色彩的亮相,使我们对这个人物由粗线条的了解,到渐渐触摸到细腻的内心世界。找牛的过程,也是艾可喜形象走向成熟、丰满的过程,由此,人物性格实现了从外到内的进一步深化。向县长求助,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起爆点,它的作用是激活故事,丰富人物个性、提升人物的品质。

艾可喜郑重其事地掏出手机,他用酒精棉把手机擦拭了一下,把音量开到最大,环顾了一下左右,仿佛要做一件很神圣的工作,连细节都很用心。艾小艺摆好拍摄支架,打开了手机的录像开关,随时录像。

艾可喜拨通了县长的电话,但他迅速挂掉了。艾小艺问:为啥挂掉?

艾可喜说:这应该是县长吃饭的时候,别人吃饭的时候打电话,不合时宜。女儿抿嘴一笑,不置可否。艾可喜补充了一句:我可是有文化的农民。

这是情节的描写,也是对人物的描写,人物在情节中变得生动有趣,它真实地揭示出了一种微妙的内心活动,艾可喜的忐忑、自嘲,将一个农民谨小慎微的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话打与不打之间的徘徊和摇摆,艾可喜经历了一番斗争,但他最终克服了胆怯、软弱的心理,战胜了自我,这一步他迈得艰难,这一步,也是艾可喜作为一个传统农民对过去的否定,求助县长,是思想的开放,也是一个农民对干部作风的一个大胆验证。

小说中的这个乡村农家,其实,就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时代的标签意味,它是作家对新的乡村世界的重新考量,创作上带有探索性,认知上又颇具超前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艾可喜的家庭则不是一般的家庭,它是全新的,从里到外都透出一种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告别和认识上的反叛,而这种反叛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艾可喜的这个家庭,既是物质型的又是知识型的,它是新农村发展、演变的一个窗口,但普遍性中所凸显出的特殊性,又使它成为乡村世界的一个另类。从物质的角度讲,艾可喜的生存面貌,基本上就是当下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认知,艾可喜又是农民中的少数(家庭的至亲成员中有两个博士和一个再读博士,还有一个玩抖音的网红达人),他和妻子也是有知识的农民,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农村实属凤毛菱角。但发生在艾可喜身上的故事,却颇耐人寻味,牛丢了,对于一个已步入小康水平的家庭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大事,既不会影响经济收入,也不会降低生活质量,用艾可喜自己的话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感情问题!牛非找回来不可。哪怕悬赏两万,我也要把它找回来!话虽直白,却发自肺腑。这里,与其说是强调情感还不让说是强调精神:走失的这头条牛和早期的传统农业时代的牛,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它不只是耕田犁地的工具,在艾可喜眼里,它是一种乡土情感的维系,是依恋,也是生命的陪伴。那么,这头牛就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了,它是艾可喜精神世界的一角,牛丢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

三、艾可喜对土地价值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农民对根的坚守

精神重于物质,恰恰不是否定物质。牛的两面性,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别,当物质基本丰裕的时候,寻找精神的自足就成为必然。找牛事件,在一种松弛的喜剧性的叙事中,却又悄无声息地推进着一种认知的速度。对牛的情感认知,使牛从物质的形态中退了出来,或者这样说,牛在传统农业时代的价值符号已经失去,取代它的是精神和情感的存在,沿着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存在,小说的视角就逐渐走向了一个相对开阔的领域,这就是一种认知的速度。县长拜访,引发对现代农业的担忧和思考:

艾可喜说:我们村上,在外打工的、做生意成功的,挣钱之后都不回乡务农,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全村有一百多亩耕地撂荒,谁都不管,太可惜了。这些肥地两年不种庄稼就荒废了。所以我想,把撂荒的土地都租过来,请人种粮食。

张县长说:你是个很敏锐的人。空心村的问题,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县很严重。县委县政府也打算出台一些政策,让有能力耕种的农户租用过来,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不至于浪费。

传统农业的告别,意味着现代农业的崛起。但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大片土地的严重撂荒,已成为眼下必须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农民永远要跟土地捆绑起来艾可喜的这句话看似浅白,但却透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农民离开了土地,就离开了根本,离开了根本,就会漂浮无依,成为一缕飘蓬费孝通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费孝通《乡村中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土地是物事、人事的结合,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土地,只有烟火的土地,我们告别传统农业,绝不是抛弃土地,农业的转型,是划时代的进步,是一次革命,因此,这种告别,将是对土地更加科学的利用,而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则是灵与肉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这种关系将会更加的弥足珍贵。

找牛事件的延续性,使小说的层次一级级递进,于是,这个小小的乡村庭院,辐射面开始扩大、增强,它先是与乡村之外的城市有交集,继而又与县长有了交集。县长的造访,显然不是无目的性的,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县长与这个普通又特殊的家庭之间的接触,就没有了隔膜感和突兀之感。在这里,县长的出现又具有象征性,她对艾可喜一家的关怀,对艾可喜个人想法的重视、支持以及对举报违规企业的批示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传递着一种声音:党对农村的政策不会变。提高农民的地位、持续改善农民的生活、满足农民的期盼,永远是党和政府筹谋、思考的课题。

结 语

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有段话,我以为说得极好:作家的责任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善于表达精神的作家能够做到把故事从趣味推向存在。(雷达《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小说《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在一种轻喜剧的氛围中,将读者引入。轻喜剧只是一种叙事的形式,一种可以感受的外在表现,写乡村的诗意、写人心的忐忑、写新农民的新气象,看似趣味化的情节,却在轻与重的关系上,较好地体现了重,使轻喜剧在一种松弛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失去最本真的价值。乡村的图景,不是物化的、表层的,它的内在肌理是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新的乡村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性之路,守住乡村的关键,是要拓展人的精神空间,物质的富裕,首先应该是精神的自足。

《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为当下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范式,当然,这个范式并不是概念化的标杆,从创作的视角来看,它为我们进一步拓宽乡土文学的写作路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农民与土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他们之间互为依存,农民离开土地,就是一缕无根的飘蓬;土地失去了人的耕作,不单是浅层意义上的被撂荒,而是割断了世代延续的农耕情怀。农民从饥饿走向温饱再步入小康,是几代人奋斗不息换来的。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召回人心、唤醒乡愁。让游子回家,让田园的炊烟重新飘起,人心扎下来了,土地也就活了,土地活了,乡村就有了生气。新的乡村世界,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它需要艾可喜这样的有思想、有担当的农民,它更需要艾小艺这样的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新式农民《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给我们创作上的启示,似乎远远还不止这些

    相关文章
    一代文理宗师顾毓琇与西安交通大学的深厚情缘

    2022年12月,是交大教授顾毓琇先生诞辰120周年。顾毓琇先生与西安交通大学有着深厚情缘。 顾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建树颇丰,是我国电机、无线电、航空教育…[阅读]

    崇实书院开设班主任社区阅读综能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读‘’

    10月9日晚7时,崇实书院班主任社区阅读综能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读”正式开课,第一节课程因疫情影响采用在线课堂形式进行,选课同学积极参与。 马理论2101班班主任、马克…[阅读]

    李春青教授谈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

    11月3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春青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为师生作了题为“在汉学与宋学之间——谈谈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的线上讲座。讲…[阅读]

    材料学院举办“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学沙龙活动

    为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传承优秀教学经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本科教育教学效果,6月9日下午,学院邀请陕西…[阅读]

    人文学院邀请杨国荣教授作“宋明理学的哲学旨趣”专题讲座

    4月16日下午,人文学院在线上举办“中国哲学与海外汉学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一期“宋明理学专题系列”,第一讲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主讲“宋明理学的哲学旨趣”,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