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四步妙棋”走出建设革命老区“五大振兴”
山阳县地处陕鄂豫结合部,是红色革命老区。1935年1月,九甲湾乡苏维埃政府在山阳县户家塬乡党家垣五圣宫成立。
2022年以来,山阳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依托绿色资源禀赋,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园区、扩基地、强龙头、兴产业、树品牌,加快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扩规模提效益,初步形成了粮、药、菌、果、畜、茶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在革命老区户家塬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山阳县秉持领导挂帅一线指挥,科学规划绘制蓝图,高点起步全力建设,注重强镇富民效果的理念,吸纳“智囊团”,想出“金点子”,下足“绣花功”,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上的原则,举全县之力将示范区打造成独具秦岭特色的产业融合先行区、康养之都的旅游观光样板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找准一颗“定盘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山阳县积极挖掘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通过三次对革命旧址、遗址大规模普查,发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40处,其中9处于2020年12月30日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19年3月山阳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6月30日被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发扬优良传统,建设革命老区,找准一颗“定盘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发掘红色资源,催生五大振兴。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修缮200平方米苏维埃政府五圣宫革命遗址,结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餐饮、购物、民宿、田园观光、体验古水旱码头文化、金钱河漂流、河滩沙滩排球、河滩沙滩日光浴等旅游服务业。催生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
科学规划产业,多元营造景观。示范区茶产业在整体空间上呈现“一园、两带、八区、十景、五基地”的总体布局。即:山阳县户家塬镇乡村振兴生态茶园;金钱河生态景观带、茶园观光景观带;高端黄茶种植区、龙井绿茶种植区、秦岭红茶科植区、产品加工展示区、生态观光休闲区、茶文化集市区、茶文化展示区、综合服务区;茶文化装皆艺术、茶舍、半山茶宿、婚纱摄影打卡点、观景平台、茶文化长廊、茶经阁、观光茶楼、茶尖栈道、茶具雕塑;产业孵化基地、中国秦岭高山有机茶育苗基地、中小学生户外拓展基地、婚纱摄影基地、户家塬茶文化节展销基地。
加快“三变”改革,实现共同富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导农民以资金、收益权等入股参与示范区建设,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进程,推动产业融合全产业链组织模式,构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联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享受涉农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60元增加到14500元。
建设乡村“会客厅”,让蓝色天空美起来
示范区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季风半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8%。片区内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空气清新,蓝天白云触手可及,被誉为大秦岭“天然氧吧”和“绿色空调”。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建设乡村“会客厅”的思路,多措并举,协同推进,让蓝色天空美起来。
巩固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改善革命老区公益性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修拓宽改造示范区通村、产业路4.3公里,配套建设小桥1座16延米,埋设管涵13道91米。户家塬社区主街道镇区改造道路1.4公里。修复水毁道路11公里,修建挡墙620米,恢复水泥路面11处500米。改造康岭村至合河公路11公里,新修水泥路面49950平方米,浆砌挡墙4139.7立方米,敷设涵管27道,新修C级波形梁护栏11100米,挖土方4447立方米、石方86310立方米,填方4598立方米,清理塌方2600立方米,铺设户家塬社区、寺坡村、党垣村、康岭村沥青砼面层8.1公里。
美化人居环境,乡村再增颜值。示范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压缩处理设施实现覆盖率100%,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构建村庄保洁长效机制。粉刷墙面60000平方米,屋面平改坡2530平方米,搭建戏台600平方米,安装铁艺透视围墙1060米,商户门头更换25平方米,便民广场860平方米,绿化10000平方米,种植乔木600株,安装太阳能路灯250盏,LED双臂路灯89盏,敷设路灯电缆2676米。架空弱电缆干线规整8000米,新修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栋800平方米。
加强阵地建设,倡导乡风文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乡村治理工作导引》《乡风文明工作导引》。示范区内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广大农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打造创业“新洼地”,让金色财富聚起来
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新建茶叶电商中心、直播间230平方米,新建电商中心停车场及道路1200平方米,新建茶叶技能培训中心、展厅1000平方米,新建毛石护坡挡墙1000立方米,新建不锈钢护栏300米。推进就业创业与乡村人才振兴工程,打造创业“新洼地”,让金色财富聚起来。
引进一批人才,激发基层活力。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采取走出去“充电”,引进来“发光”的方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智取人,培育“领头雁”,吸引“田秀才”,扶持“土专家”,搭建施展才华的创新创业舞台,为示范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强化科技支撑,健全保障体系。发挥中央科技特派员作用,实现“四个明显提升”,加强与高校联络,促进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建立农业科技多元体系,形成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的局面。重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建设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展良种实验攻关,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公用农业数据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双创”,实现治理有效。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创业便利化,实行创业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组织实施农民创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实现每个村都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每户脱贫户至少有一项致富产业。开展以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农民科技培训为中心,联合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分层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计划两年在示范区内培育100个农民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培育乡村治理乡贤能人,推广乡村治理“名誉村主任”“乡贤参事会”等做法。
筑牢发展“压舱石”,让绿色产业兴起来
示范区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导向作用,按照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五好山阳”总目标,通过统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乡村建设行动、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筑牢发展“压舱石”,实现示范区域内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让绿色产业兴起来,革命老区亮起来,群众口袋鼓起来。
撬动资金聚集,融合产业发展。发挥建设老区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整合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配套建设资金1.5亿元,配套资金达到1:3,带动一产茶叶、猕猴桃等富民产业种植,二产肉牛、中药材、茶叶等加工,三产旅游、商贸、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示范区河堤、道路、绿化、储备林项目加速推进。
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绿色长廊。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产业专业镇,户家塬社区、桃园村、康家岭村、康乐村打造成为茶叶专业村,以高端高山有机茶种植产业园为发展核心,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茶叶产业,建立“公司+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有5户以上种植茶叶的村(居)委组建村级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联结企业和农户两头。形成以产研基地为“土壤”,以公司和产业联盟为“树干”,村级合作社为“分支”,以千家万户为“绿叶”,形成“树状”的“大企业牵手小农户”格局。
夯实脱贫根基,造福一方百姓。以建设北纬33℃山阳茶地域品牌为目标,以推进标准化无性系茶园建设、清洁化生产、茶叶品牌整合、茶旅融合发展为重点,目前累计发展茶叶0.5万亩。三年后茶园可发展到1万亩,鲜叶产值可达1亿元。年加工红茶72万斤,黄茶12万斤,绿茶18万斤,白茶1.5万斤,产值2.5亿元。带动一产茶叶鲜叶增收1000万元,二产茶叶加工120吨产值3000万元,三产旅游、采摘、餐饮、体验等为一体综合收益,预期收益不低于1000万元。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每人次消费200元,产值4000万元。农民可收益5600万元,共带动农户3500亩,每户年均收益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