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探索“三共”机制 群众唱“主角” 实践更生动
记者 罗先安 陈曦 陈楚珺
透过玻璃,深秋阳光洒在方荣田和怀里牙牙学语的小儿子身上,一旁三岁的大儿子正摆弄积木。“媳妇儿带着孩子来得多一些。我们就住在附近,这儿玩具多,小朋友一起玩儿也有伴儿。”方荣田说。这温馨的一幕,发生在汉滨区松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从二楼儿童活动区拾级而上,三楼是整齐排列的书架。窗边的大方桌旁,一位老人正在提笔运墨。
“一楼是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便民服务。每一层的楼梯墙面都空着的,用来张贴群众的书画作品。”据松坝镇宣传委员何丽介绍,按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共”工作机制部署,松坝镇统筹调配现有资源和阵地,实现文明实践阵地与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级办公场所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该阵地解决了“各搭各台、各唱各戏”问题,盘活打通了原先分散于不同单位的资源,一体化打造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便民服务五大平台,实现多种服务一“站”体验。
建好阵地仅仅是基础,实践活动接地气,让思想走进群众,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建民街道忠诚农业园区,51岁的刘瑞普身着志愿“红马甲”,正在为工友讲解茄子的整枝打杈技巧。“看主杆,离地面10厘米以上的枝叶全部剪掉。等新枝条长出来了,选留2个长势好的留下,其余的都掐掉”刘瑞普边喊,边动手示范。除了园区技术员,刘瑞普的另一个身份,是忠诚农业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志愿者,他同时服务周围6个园区。
“我们既讲生产技术,也讲乡村振兴等国家大政方针,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以来共开展活动24次,培训宣讲1000余人次。”园区负责人刘瑞红介绍。
广大农民是文明实践的主体。在各级文明实践活动中,汉滨区注重激发群众积极性、提升群众参与度,经常性开展送医下乡、送技下乡、送艺下乡、先进典型选树表彰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存在感。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背后,有着多元化的志愿队伍作为支撑。在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道德模范王远峰正在向市民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主题宣讲。“我已经将我的下半生交给了慈善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做公益。”娓娓道来的故事直抵人心,“慈善的种子”悄悄扎下了根。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此前蓝天救援队、汉江救援队等社会组织也曾在此处为市民群众宣讲。
在紧邻宣讲室的汉滨区志愿者之家,星级志愿者展示墙、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流程图例、积分兑换礼品区依次展开。通过科学招募、严格筛选、统一形象,实施激励嘉许、常态培训、实效评估、人财物保障“四项机制”激励,汉滨区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在此基础上,汉滨区还探索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精神文明奖挂钩,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
“中央有要求、现实有需求、群众有诉求。与此对应,我们提出阵地共建,盘活矩阵搭平台;活动共联,移风易俗树新风;队伍共育,握指成拳润城乡。”在汉滨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茅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党员干部引领,最终目标还是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我们的汉滨讲坛马上就要启动群众宣讲团,打造百姓名嘴,进一步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磅礴的群众力量。”陈茅补充道。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在汉滨区,党的创新理论正以更加多彩的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中心1个、实践所27个、实践站387个、实践点506个,志愿服务组织722个,注册志愿者89912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900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