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突出带头示范抓好生活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 张玉文
今年3月21日,市第六次党代会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列为未来5年的重点任务。
我市2019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有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还要干哪些事?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起步较早成效初显
“使用微信扫一扫,用废弃垃圾兑换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2019年7月,汉台区汉中路街道首次设置一批智能垃圾分类箱,吸引了社区居民体验试用,“垃圾分类”成为一时风尚。
今年9月,在市政协举办的“天汉沙龙”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上,汉中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李娜介绍,截至目前,街道已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点位22个、普通点位236个,覆盖辖区255个小区,基本完成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辖区内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投放垃圾的准确率均有了显著提高。
2018年底,“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刷屏,我市也随即启动了这项工作。汉中路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引领市民积极参与,这是3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市相继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一时间,全市大街小巷有了崭新的垃圾桶,小区外墙、楼宇电梯贴有宣传图文,部分市民开始自觉培养分类习惯,垃圾分类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习惯养成仍需时日
这几天,在中心城区竹园华府小区一期的一处垃圾投放点,本已到下班时间的一名社区干部,又上岗工作成为垃圾分类督导员。“就是一个小区只配备一名督导员,社区干部也不够。”该社区干部说,由于聘用专职督导员数量有限,志愿者们也不能天天都来帮忙,他们只得自己上阵。
“住户出门投放垃圾还是‘一个袋’现象比较普遍,居民生活习惯仍需加强引导。”在南郑区艺苑小区, 艺苑公司董事长熊炜介绍,小区物业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并在容器上贴有明显垃圾分类标识,小区住户对垃圾分类工作也有了一定认识,但垃圾依旧混装。
“我市垃圾分类尚处于试点阶段,宣传引导不足,群众垃圾分类认识不高、知识欠缺,全民垃圾分类氛围有待加强营造。”陕西嘉盟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陈晓兰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市中心城区的各类公共场所,有的地方按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设置了4分桶,有的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设置3分桶,街道上大多数则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2类设置垃圾桶。同时,无论怎样分类,普遍存在分类指导图例不明确或缺失的问题。一些垃圾桶上仅有一个可回收的标识,很难引导人们分清可回收垃圾的种类。
多措并举未来可期
菜叶、剩菜、剩饭、果皮等属于厨余垃圾,玻璃瓶、一次性塑料餐具、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在汉台区南关社区,居民刘女士现在下楼扔垃圾前,总会自觉将垃圾归类装好。“垃圾分类我打心底里支持,但过去不知道该怎么分,也没有养成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刘女士说。
从张贴宣传标语,到进行入户宣讲;从举办主题日活动,到现场观摩垃圾分类。近年来,为帮助市民增长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我市在各县区开展了多种形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并配备督导员、志愿者等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居民逐渐由“被动参与、不愿分”到“习惯养成、分得准”转变。
同时,我市坚持抓好居民、物业、社区3个主体,以社区七级组织管理体系为载体,各级组织带头示范,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的良好效应。一些小区还发挥“红色物业服务联盟”引领作用,深化“党支部+家委会+第三方运营”模式,通过“智慧环卫”云平台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管覆盖,引导居民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习惯。
为从制度上解决垃圾分类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今年9月1日,我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有效期两年,明确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组织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中的工作职能,以及市民、管理员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定。到2023年,我市将在全市、全域范围内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全覆盖。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更是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汉中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减少生活垃圾排量,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周庆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