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美丽蝶变 百姓幸福宜居
本报记者 朱媛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和管理变革,认真贯彻城市管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要求,全面提升法制化、精细化、规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宜居汉中逐渐成为绽放在汉江两岸的闪耀“明珠”。
整治市容市貌,重塑城市颜值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外在的“颜值”是城市提升整体形象和打开知名度的基础前提。
十年来,我市协调联动聚力打造“四个在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竞相发展,滨江新区、兴汉新区加速崛起,中心城区扩能升级,南郑撤县设区融入主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兴汉胜境、天汉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市中心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图为一江两岸鸟瞰。 (资料照片)
重点围绕提升城市美感、城市温度两个目标,突出市容环境、智能停车、垃圾分类、水气保供4个重点,治痛点、攻难点、疏堵点,展现城市“绿美净畅亮”新形象。实施中心城区绿化综合整治提升,拆旧建绿、定点增绿、见缝插绿,积极推动城市亮化提升,精心点亮城市夜空。通过整治恢复变更用途、停车场项目建设、合理增设道路停车位等措施,下硬茬破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2021年3月,我市启动“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去年全市年度计划项目900个,实际开工1141个、开工率126.78%,建成投用911个。今年计划实施“4111+N”续建和新开工项目1532个,截至9月初,累计开工项目1641个、开工率109.37%,完工764个,完成投资618.75亿元。其中,依法拆除户外广告5万余平方米、各类违建临建8万余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项目计划实施149个,完工194个;人行道改造项目计划实施114个,完工161个;断头路打通项目计划实施62个,完工4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实施362个,完工119个;中心城区95个环卫设施项目已完工89个,累计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120%。
数据记录下了城市管理的细致入微,也记录下了城市的点滴变化。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市容市貌大幅改善,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温度
土生土长的汉中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变化。每一条新修的道路、每一片新开发的小区、每一个新建的公园……每一天,这座城市都在变亮、变美。
十年来,我市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温度。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更新垃圾分类设施,改造垃圾收集站、压缩转运站,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37个沿江重点镇38个污水处理设施,10个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完工3个,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工程、再利用新型环保建材项目建设。此外,规划建设石门供水工程和长林水源地供水项目;加快“气化汉中”步伐,全市35个建设项目已开工34个,累计完工11个;推广中心城区集中供暖、大力推进国卫复审、深化绿色社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巩固提升特色亮点得到住建部肯定,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指标全部达标,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达到考核标准。
城市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城市环境更加优化,基础建设更加注重细节,城市管理更加贴近民心。汉中的城市底色越来越足,市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城市建设带来的红利。
加快村镇建设,刷新城乡品质
十年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事实上,从城市到农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方位质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攻下了一个个难攻的“贫困堡垒”,如期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累计减贫52.4万人,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1010个贫困村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修建3000余公里通组路;累计搬迁4.26万户13.6万人,完成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3.9万户,全市11个县区94.7万户农户的住房安全均得到有效保障和显著改善。如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正在有效衔接。走进各乡镇街道,举目满眼新,城镇面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同时,我市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完善设施、彰显特色”的思路,加快城镇建设,以点带面、优势互补的城镇群逐渐形成。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指导各县区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点建设。全市成功创建9个省级名镇、1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条风景线串珠成带,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面子”和“里子”并重,兼顾当前和长远,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落地,城市的喜人变化惠及每个市民的生活,并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现在,汉中这座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们正以更新的视野、更大的气魄,继续描绘着城市的新蓝图,让天汉大地这块“美玉”显现更加璀璨的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