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在汉中的遗迹与传说(上)
马世明
张鲁自191年雄踞汉中,到215年归降曹操,前后25年。处于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下,张鲁在汉中立下了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他推行的一些新制度、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被压迫的贫苦农民的愿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因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使汉中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区。
张鲁创立“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新政权,既记载于陈寿《三国志》、常璩《华阳国志》、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等著名的历史典籍中,其遗迹和传说也多散见于清康熙年间汉中知府滕天绶主修的《汉南郡志》、清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煜主修的《续修汉南郡志》、清代孙铭钟主编的《勉县志》,以及《续修南郑县志》等汉中地区大量的地方志书和地情资料书籍之中,其影响比较深远而广泛。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领袖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在河北巨鹿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起义如烈火燎原,很快蔓延全国。四川五斗米道领袖张修响应张角的起义,在巴、蜀起兵造反,曾一度进入汉中境内。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修起义也失败了。失败后张修归降益州牧刘焉。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在巴、蜀响应黄巾起义的领袖并不是张修,而是张鲁的父亲张衡。裴松之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鲁的爷爷张陵,张衡子承父业,当了五斗米道的首领,领导了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起义。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率军进攻汉中。《三国志·张鲁传》说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张鲁的祖父张陵,汉顺帝时期从丰县迁徙到蜀地,在鹤鸣山学道,并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张陵的衣钵,继续在蜀地传播五斗米道。张鲁、张修攻克汉中城,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及南郑豪强赵嵩、城固豪强陈调等人,并出兵攻占边郡。占据汉中后张鲁杀了张修,吞并了张修部众,势力更大。其后切断褒斜道交通,杀掉东汉朝廷前来汉中的使者,断绝与汉王朝的往来。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疽痈发背病死,其子刘璋即位为益州牧。张鲁认为刘璋暗弱,不服从刘璋统辖。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及家人。并派大将庞羲率兵攻打张鲁,张鲁打败庞羲并顺势夺取了巴郡的一些地方。从此,张鲁断绝了与益州的关系,割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东汉朝廷无力平定汉中的张鲁,只得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只要求张鲁承认朝廷并纳贡即可。至此,张鲁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农民政权,史称“张鲁政权”。
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它的组织形式是和宗教(“五斗米道”)的组织形式一致的,政权和教权也是合一的。首先,张鲁打破了东汉朝廷建立的政权体系,创立的新政权不用当时例行的太守县令等名号。张鲁虽然接受了东汉朝廷授予的汉宁太守之职,但在汉中他自号“君师”,废除原有的官僚体系,其手下的管理官员称为“大祭酒”“祭酒”,新加入五斗米道的人被称为“鬼卒”,由祭酒、大祭酒管理。其次,张鲁在其统治区域内建立了宗教色彩极浓厚的道德体系,要求其信众“诚信不欺诈”,若有了疾病,先自我反省自己的过失。再次,经济上建立民间的互助救济体系。在张鲁统治的区域内,道路上每隔一段建有一处“义舍”,可以免费招待吃饭,收容难民,备有“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食用、量腹取足。第四,民事管理上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并组织群众练武种地,实行劳武结合,民有小过,罚修路一百步,以劳代刑,对发展交通起了积极作用。若民有罪,教育三次不改正才施刑,使犯罪者死而无怨、罚而不悔,官民之间皆以诚相待,互不欺诈,使民心悦诚服,乐而从之。第五,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汉中是汉、氐、羌各族杂居的地区,以前由于统治阶级的挑拨,民族隔阂很深,张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新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使各族之间和睦相处,收到了“巴、汉、夷民多便之”的良好效果。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深受战乱兵燹祸害的数万关中百姓从子午谷翻越秦岭逃到汉中,张鲁接纳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与生产。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二十多年间,在张鲁的统治下,汉中是一片和平、安宁、祥和的土地,大多数年头风调雨顺、没有战争、没有饥馑、民生安定。张鲁统治汉中比较得民心。当时有人在汉中得到一枚玉印,以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劝张鲁称汉宁王。张鲁部下功曹阎圃劝他不要急于称王以成为众矢之的,给自己招来灾祸。张鲁听从了阎圃的谏言,没有称汉宁王。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西征张鲁。曹操率军抵达关中后,先由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进军武都、河池等氐人聚居区,氐人在其首领窦茂的率领下凭借自然天险殊死抵抗,被曹操部将张郃、朱灵击溃。窦茂带领万余人逃至河池负隅顽抗,后被曹军彻底剿灭。曹操又继续西进西平、金城讨伐韩遂残部。韩遂军内部发生内讧,韩遂部将麹演、蒋石等人杀了韩遂,并将韩遂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兵不血刃平定了西平、金城。七月,曹操率兵由散关抵达汉中地区的阳平关(在今勉县水磨湾)。张鲁原已有意向曹操投降,但张鲁之弟张卫不肯就范,要与曹军一搏,在阳平关依山修筑十余里的营寨抵御曹军。曹操大军到阳平关后久攻不下,粮草已供应不上,正准备撤军。一个偶然的机会,战场形势突然逆转,张卫的军队莫名其妙地失败了。史书中关于张卫的失败还有两种解释:《魏名臣奏》说是曹操的一支军队夜间撤退时迷了路,误打误撞进入张卫的军营,张卫军随即溃散,曹军占领了阳平关。《世语》说曹操撤军之夜突然有数千头麋鹿闯入张卫军营,张卫的军队惊慌失措。恰在此时曹操部将高祚也误入张卫营中。高祚命部下击鼓吹号,召集其他部队。张卫以为自己的部队已被曹军消灭,只好投降。夺取阳平关后,曹操迅速占领了南郑(今汉中市城区)。张鲁翻越米仓山逃往巴中,投奔賨人领袖杜濩。张鲁逃跑时有人建议将宝货仓库全部烧毁,而张鲁认为宝货仓库应属于国家,在曹军到南郑之前完整地封存了这些宝货府库。十一月,张鲁从巴山回到南郑向曹操投降。
因张鲁保全了汉中的府库、财宝、粮食、城池、百姓,并主动投降,曹操善待了投降后的张鲁。封张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封张鲁五子为列侯,为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之女为妻,与张鲁结为儿女亲家。张鲁死后被追封为原侯,其子张富继承爵位。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三国志·武帝纪》说:“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使征战近半年缺乏给养的曹军获得了补充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