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 安业 安心——紫阳县多措并举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记者 刘锐萍 杨迁伟 通讯员 黄志顺
他挣的钱存着,我挣的钱养家,老家的地托管出去了,日子过得还算轻松。脱贫户张德巧一边麻利地打包毛绒玩具,一边说道着家里的光景。从紫阳县蒿坪镇兴隆村搬到红旗社区后,张德巧已经在爱多宝毛绒玩具厂工作4年了。红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发琴介绍,社区的搬迁群众中,23人在社区工厂就业,48人实现自主创业。
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是困扰秦巴山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共性问题。紫阳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挂牌督办县,搬迁群众量大面广,上述问题尤为突出。今年以来,紫阳县通过围绕搬迁新建产业园区、引进社区工厂、组织外出用工、强化社区服务等搬迁后扶措施,全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园区厂区就地增收
哥采茶,妹采茶,采茶采到四月八,谁人采的花恋蝶,谁人采的蝶恋花从仲春到季秋,传统的紫阳民歌与现代茶叶产业园区交叠,茶农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咏青春和爱情,歌咏现今的好生活。
茶叶是紫阳县增收富民第一产业。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紫阳县连续四年蝉联全国茶叶百强县。红椿镇是紫阳县的茶叶主产区,七里社区就建在茶厂和茶园之间。12号楼的李玉兰说:今年春茶季在茶厂做杂工,挣了4000多元,最多的一天能挣200多元。在茶园边看到,一条4公里的产业路正在紧张施工。紫阳县安排了产业路、人行步道、桥涵等项目,提升茶叶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第一书记刘大军介绍,七里社区流转了520亩疏于管理的茶园,在配套设施完善后,将按照户均1至2亩的标准分配给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可实现260万元左右的鲜叶收入。
为了让搬迁群众依托茶业产业实现安居乐业,紫阳县在搬迁社区周边布局了以茶叶为主的产业园区,让搬迁群众参与到茶叶生产的各环节,从而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紫阳县累计发展茶叶25.28万亩,全县有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县域内建成紫阳富硒茶交易中心,培育出和平、康硒天茗、焕古庄园、紫阳春等龙头企业。
我们居住在楼上,工作在楼下,非常方便。刚刚从工厂下班回家的蒿坪镇双星社区搬迁群众周远菊说。紫阳县按照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加工车间+家庭工坊的思路,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实践社区工厂+脱贫户和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帮扶模式,加快培育发展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才和成熟产业工人回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截至7月,紫阳县以茶叶产业为主导,围绕搬迁安置点建成产业园区130个,全县共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2家、现代农业园区1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95个。县域内各类新社区工厂112家,共吸纳就业2766余人。通过一业突破、多业联动,紫阳县拓展了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创业就业双轮驱动
移民搬迁,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增收方式的重大调整。
脱贫户黄国洪原来住在山高土薄、偏远落后的界岭镇双泉村,3间土坯房在海拔1000余米的山上,离村上的干线公路有两三公里远。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黄国洪搬迁到了位于县城的仁和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没想到住进了城里,还能创下一份事业。现在已经是小老板的黄国洪感慨地说。搬迁到社区后,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黄国洪申请到贴息的创业贷款和3年减免租金的经营场地,开办了国洪生活超市顺心酒楼,实现了他中年后的再创业。如今,黄国洪的超市和酒楼实现稳定盈利,并带动搬迁社区10名脱贫群众就业。2021年初,黄国洪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励志群众典型。
玻璃门上贴着大大的福字,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整齐。这是夏召玫的新家,临街的一面改建成了商店,后面有2间卧室。2021年9月,一场强降雨,让高桥镇双龙村脱贫户夏召玫的住房成了危房,高桥镇党委政府研究后,在仁和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对她进行妥善安置。抽到1楼的夏召玫,在帮扶下利用临街的优势,办起了商店,每月收入近3000元,在新居实现了安居。
为了激发搬迁群众的创业动力,紫阳县强化创业培训,配套创业贷款政策和安置小区门面房减免政策,培养出一批黄国洪、夏召玫这样的创业增收典型。
2月9日凌晨,1170名紫阳修脚师乘坐K4258次点对点务工专列前往上海、苏州等地返岗务工。多年前出门打工挤火车,现在返岗坐专列,紫阳修脚师们深切感受到身怀一技之长的优越性。
通过开展修脚技能培训,确实能让青壮年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据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顺勤介绍,该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以上。
近年来,紫阳县大力发展修脚产业,吸引4万余人从事修脚产业,培育修脚企业160多家,开办门店9000多家,遍布全国29个省市,紫阳修脚师被人社部评选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和就业带动类劳务品牌。
为做好搬迁后扶工作,紫阳县把创业就业作为稳增长、稳增收的重要抓手,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县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先后出台多个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就业创业层次,拓展就业创业领域。同时,大力筹措就业补助资金、苏陕协作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3年来安排2.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覆盖面。2021年,紫阳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其中,搬迁群众2.78万人,占比超过32%。
开启社区治理新模式
搬迁群众住不住得下,融不融得进,社区服务和管理很关键。
高桥镇桂花树社区是一个易地搬迁社区,全镇9个村的903户在这里入住。刚搬下山时,由于群众居住在山下、产业在山上,存在社区和原户籍村两头管两头都不管的情况。为防止出现服务真空,社区和村党支部明确分工,原籍所在村负责惠农政策兑现、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缴纳等工作,社区负责物业管理、生活服务、务工就业等工作。由社区党支部统计务工去向、从事行业、家庭收入等信息,并与各村党支部共享,双方能够随时了解搬迁户家庭情况。
因为赡养老人问题,搬迁群众王某与母亲产生矛盾。社区党支部及时和王某原籍所在地的何家堡村党支部联系,组织王某的弟兄姐妹召开家庭会议,化解了母子矛盾。
今年以来,社区党支部委托各村推荐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群众成立志愿服务队,组建有60余名成员的志愿服务队,分成邻里帮小喇叭和事佬3支小分队,已累计办理调解纠纷、代缴电费等实事好事200余起。
十三五期间,紫阳县新建的139个移民搬迁安置点,通过新设立和融合挂靠到原有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形式,全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搬迁群众办事方便有人管。同时,做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运用321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紫阳县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定责,六大工程促融入(防返贫底线坚守工程、产业就业增收工程、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兜底保障工程、文明新风引领工程)为核心的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紫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哈红黎说:我们要通过深入推行1126机制,切实让群众实现搬新家、立新业,过上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