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茶香溢满致富路 暖心回馈报桑梓

2022-07-15 12:24  来源:汉中日报  字号:T|T

本报通讯员 陆颖琨

采茶女在茶山中辛勤劳作。 赵玢阳 摄

夏至前后,正值夏秋茶的采摘时节,走进秦巴山间,绿油油的茶山层峦叠嶂。不远处的茶田里,几名妇女正在采摘鲜茶,她们衣着朴素,头戴草帽,腰挎竹篓,灵巧的手指飞快地轻轻一捏、一提、一甩,枝头那最鲜嫩的一“芽”便落入竹篓里。

陕南地区产茶历史悠久。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各级妇联组织在陕南地区不断探索“巾帼脱贫模式”,引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变幻出神奇的“东方树叶”,描绘出一幅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也铺就了自身通往美好生活的小康路。

“播音员”变“拓荒者”

趁着清晨的凉爽,登上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古城村的至一茶品有限公司楼栋后的茶山,顺着主人手指的方向,一排排茶树若隐若现氤氲在薄雾里,几十个背着竹篓的采茶姑娘在其中穿梭。

“从3月一直到现在是茶行业比较忙碌的时候,赶着把今年最后一批夏茶采完,7月要开始剪枝、锄草,为茶树下一轮生长期做好准备。”公司负责人赵竹青说。赵竹青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宁强本地人,她一边冲泡茶叶,一边讲述起她的故事……

1997年,赵竹青从广西机电工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毕业后返乡,成为一名播音员,这一干就是8年,随后又从事服装行业。进入21世纪,汉中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逐渐叫响“生态”“绿色”城市品牌,而宁强是茶叶种植大县之一,随着耳朵里听到越来越多政府扶持茶产业的消息,她脑海里的茶香被勾了出来。

2009年,赵竹青从茶叶销售店做起,于次年成立了公司,承包了2000亩山地,准备种茶。“刚开始山上连路都没有,杂草长得比人高,我和老公一起,带着镰刀劈开一条路,为这,走坏了好几双运动鞋。”赵竹青说,“上茶山、种茶树、请茶师、学茶技,眼里看的是茶,梦里想的是茶。”

现在,赵竹青的公司已经成为集茶叶生产销售、技术研发、休闲农业观光、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有机茶园年产量200吨,其生产的汉中仙毫系列茶叶在北京、西安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赵竹青自己也成长为宁强县人大代表、县妇联兼职副主席。

茶香溢满致富路,暖心回馈报桑梓。“人总得有点责任感。”赵竹青认为,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她,也成就了她的致富梦,她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她采取基地+农户和订单收购的模式带动周边220户贫困户进行茶叶种植,此外,长期为36名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赵姐,看我今天的收成不错哦!”不到半天,42岁的周小琴手中的竹篓已有满满收获,她兴奋地向赵竹青展示她的“成果”。从3月至今,有80多名留守妇女在赵竹青的茶山忙碌。“4个多月下来,手脚麻利的能挣近2万元。”赵竹青说。

“小芽儿”变“黄金叶”

“这会儿不得空,送饭去呀。”采访白素琴并不凑巧,上午10点多,正赶上她要给采茶的十几个同村的老姊妹送饭,60多岁的她精神抖擞、脚步飞快。

再次见面是下午两点,家住勉县元墩镇水碓村的白素琴朴实而羞涩。白素琴做茶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她回忆,当时在村上有一批下乡知青,培育了茶苗,也有一些技术,当地一批农户就跟着开始做茶了,自她炒茶的锅具做好后,周边的农户都来她家炒茶,“没白天没黑夜的,很累,但也很有干劲儿。”

茶叶做好了,就要考虑销路的问题。白素琴挑着茶担,走街串巷卖茶,因为品质好、价格公道,赢得了好口碑,熟识了一些厂商。近年来,她定点给县上的茶庄、茶叶店供应,现在,她家的茶园扩展到50多亩。

20世纪90年代,白素琴用做茶攒下的钱盖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徒手炒茶逐渐被标准化机器代替,2000年,她在加工厂上加盖了第二层,一家人从土坯房搬进了新家。

30多年来,白素琴靠茶叶养育了两个女儿,改变了家里的面貌,现在,大女儿的两个孩子也在外婆家中,玩耍在茶园里,嗅着茶叶香,“茶”滋养着这个家庭的一代又一代人。

“技术转型肯定需要投入很多财力、精力。”谈及未来茶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白素琴的小女儿李娜很有自己的思考,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每个产业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但李娜很有信心,母亲和大姐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她们的坚韧、勤劳一定会让“茶”这个“传家宝”像茶本身的特性一样,回味悠长,越品越香。

“铁饭碗”变“绿梦想”

“这一批都是昨晚通宵加工出来的,品质没得说……”清晨8点,在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的秦丝茶叶有限公司里,董事长江娟正在给前来的客商发货,已经忙碌了3个小时的她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这一季夏秋茶有一大部分是外贸订单。”江娟介绍,每年的采茶季,她和丈夫都是“两班倒”,从下午6点开始,当天收购的鲜叶统一进入车间,这时是丈夫钟忠益“上岗”的时间,他要负责茶叶加工一系列程序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忙碌到凌晨5点,干茶“新鲜出炉”,江娟正式“接班”,负责分级、选色、包装,紧赶慢赶刚好接上经销商来收货。

这位“80后”姑娘看起来很文气,两口子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友,丈夫是福建人,随着江娟来汉中安家落户。

江娟的父母和祖辈都是从事茶产业的,她见证了从炭火烘烤、简易作坊到机械化加工的发展历程,茶叶似乎已经烙印在她的血脉里。2015年,为了从事钟爱的茶产业,江娟放弃了公务员的稳定工作。丈夫为了支持她的“茶叶梦”,也辞掉了工作协助她。

回到自家的茶厂,三代人之间的融入并不顺利,江娟想做精品茶、高端茶,这就需要从收购鲜叶这个源头严格把关,但在面对亲戚或者邻居时,爷爷会劝江娟把收购的“杠杠松松”,不然“面子上过不去哩。”

在江娟的心里,爷爷是很有魄力的,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瞅准商机,盘下了当地的一家茶厂,让他们家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爷爷的开拓精神一直影响着家人,到了江娟父母那辈,家里拓建了2层楼房和一个600平方米的厂房。新建2000平方米新厂,这是江娟目前的“业绩”。

“做标准化茶园,研发新产品,提升茶叶附加值,增加农户的收入。”前路怎么走,江娟心里已有了答案。

“秦岭巴山走一回,忘不了汉中采茶妹,汉中那个茶妹如画美哟,波浪映颊绯,汉中那个茶妹歌声甜哟……”暮色之下,伴随着秦巴深处茶花女们辛勤地劳作,一曲山歌唱出了她们的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
    汽车学院:2017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班“绿色校园行,爱心溢满家”团日活动顺利召开

    为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班举办了历时三天的团日活动。本次团日活动以“绿色校园行,爱心溢满家”为主题,以多个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成功演绎了一场青春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