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洋县以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2022-07-14 11:12  来源: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牟元真

夏日时节,步入朱鹮之乡洋县,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产业基地,眼见一个个专业人才手把手给群众传经送宝,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近年来,该县为破解乡村人才紧缺的难题,坚持“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双轨并进,积极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使用平台,不断推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以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优化基层队伍 赋能乡村建设

日前,洋县纸坊街道办冉家村的兴达养殖场里,科技能人、负责人高建卫正在给村民们讲解养牛知识,还时不时接受区域外的电话咨询。

冉家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增收途径单一。针对这种现状,纸坊街道办积极引进外出人才高建卫回村创业,发展肉牛养殖培养乡土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兴达养殖场存栏优质肉牛160多头,年均收购周边农民玉米秸秆800余吨,累计带动周边10户农户发展养牛产业,与20户农户签订了产业托管协议,肉牛远销四川、湖北等地。高建卫也被汉中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聘任为“汉中市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乡土专家”。

针对镇村产业发展缺人才缺技术,区域产业“小、散、弱”的困境,该县精准实施“基础提升、头雁领航、人才下乡、科技特派员”四大工程,破解镇村技术短缺和人才荒难题,打造一批能打胜仗、能打硬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龙亭镇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周宝军,2015年流转土地1800多亩建起猕猴桃基地。在昔日长满蒿草的荒坡上,为根治猕猴桃黄化病,他反复试验,按照每亩地2吨松针土、2吨稻壳和秸秆、2吨有机肥的配方对猕猴桃园进行土壤改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还从青海购买了2000多吨羊粪。经过3年的持续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0.5%提高到1.5%,病症得到彻底根治。2017年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在他的猕猴桃园,闻到的是泥土的清香,看到的是朱鹮等鸟类安心自由地觅食。

磨子桥镇二龙村地处汉江南岸的巴山深处,坡陡沟深、山高林密。多年来,村里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们大多外出务工。2017年,已经种植香菇多年的“土专家”王文治作为致富带头人,带领乡亲们在山沟沟建起一座又一座香菇大棚,并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带动106户群众共同发展。从2018年至今,合作社香菇产业累计收入70多万元,为群众分红14.3万元,本村柯东、董启峰等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创业。

挖掘本土资源 培育振兴主力

作为朱鹮发现地和栖息繁衍地,在朱鹮保护和经济发展面前,从2005年开始,洋县将绿色、生态、低碳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吸引了大批的返乡能人,凭借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在该县溢水镇望奎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基地,上万架香菇整齐排列,合作社负责人张望奎正在给10余名菇农现场开展培训。

张望奎是土生土长的洋县人。2006年,他带着在外打拼学到的技术和妻子来到溢水镇后坝河村开始种植椴木香菇和木耳。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产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2018年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规模化基地。目前,合作社培育椴木香菇、黑木耳2万多架,年产椴木香菇、黑木耳干品90多吨,产品远销四川、山东、江苏等地。他也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土专家”,被陕西安康、甘肃、湖南、四川等地香菇种植大户聘为技术指导员,汉中市农干校每年组织100多人次到基地学习。2021年,合作社实现产值450万元,以产业托管和提供技术指导自主经营两种方式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入股合作社,户均增收1万余元。

大咸德调味品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而享誉全国。今年69岁的闫树信从事传统酱油醋酿造工艺已经30多年了。为了让这个百年老字号招牌更加金光闪闪,他大胆尝试,融合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酿醋的传统模式,采用前液后固,达到优势互补。不但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改进工艺后的醋色润、香醇。在陕西省农高会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分别获得后稷奖和银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他运用陈皮、枸杞等八种食药材研制出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黑米八珍醋汁。本人被陕西省商务厅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据了解,为发挥高层次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该县还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先后聘请60余名高层次人才担任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破解农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在该县各类“土专家”“田博士”手把手指导下,培育出猕猴桃、中蜂、食用菌等产业示范村65个,产业示范园(带)、示范点98个,农村产业发展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巧用专家资源 服务产业发展

“课程通俗易懂,理论加视频很直观又实用。”在洋县食用菌培训班上,30名农业技术能手,接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充电”,大家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收获满满。

2020年9月,陕西庆瑞丰食药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茯苓茶正式上市。对公司负责人杨新庆来说,可真是没想到。“要不是县上引进的高端人才,茯苓茶项目估计还在酝酿中。”杨新庆说。

虽然从事茯苓等食用菌种植多年,但杨新庆的食用菌产业却一直是在出售初级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想法虽然由来已久,可就是苦于缺乏技术,想法始终没有变成现实。经过县委组织部的牵线搭桥,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岳田利教授团队正式与该公司合作开发茯苓茶。经过2个多月的科技攻关,杨新庆多年的愿望终于成真。新茶上市一个月就实现销售额10万多元。

洋县持续深化“筑巢引凤”工程。2018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等重大人才项目实施。先后出台《洋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十条激励政策》《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以人才签约项目为载体,以“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院士及专家团队建成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聘请45名高层次人才担任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助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

作为陕西省创新研发中心和林业重点企业的志健药业,主要生产银杏系列保健品,而银杏叶脱酸难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院士在该企业建立起了汉中市唯一的省级院士工作站,由国家银杏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赵林果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建立基地,并通过多次实验,采用银杏叶提取物中去除有害物质总银杏酚酸生产方法,使银杏酚酸小于1ppm,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标准,既破解了银杏叶提取物脱酸难题,又解决了银杏叶矮化技术。

2018年,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刘彦随院士及其团队成立“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工作站以建设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有机黑米的营养保健功效,以有机黑米为原料,酿造黑米原浆酒,经过工作站细致的工作和各方面的通力配合,12度,35度,46度黑米酒和52度高档白酒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研发生产了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醋等深加工产品,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2022年“朱鹮湖有机黑米”荣获首届中科年货节最受欢迎优质地理产品称号。

目前,洋县对内,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以特色产业为导向,以促进生产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培训内容,统筹培养好、使用好本土人才;对外,持续实施以产引才、以产聚才,实现人才招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科技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已逐步形成。

    相关文章
    西电联合百度签署合作计划 共促AI人才培养

    7月1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百度AI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双方校企合作深度共建,协同助力国家“两基一底”人才培养,共促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百度副…[阅读]

    第二届“开源证券-西北大学”创新人才实验班结业

    7月1日上午,第二届“开源证券-西北大学”创新人才实验班结业仪式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奚家米、吴振磊,开源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刚…[阅读]

    西电举办2022届校园人才大使聘任暨座谈会

    6月23日,2022届校园人才大使聘任暨座谈会在南校区“校友之家”举办,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同志与32名即将前往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西电学子代表深入交流,共忆流水时光,共叙成长故事,共话…[阅读]

    学校邀请本科毕业生代表参与完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6月17日下午,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升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会议特别邀请2022届本科毕业生代表参加研讨。党委书记查显友、副校长王泉,本科生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本科生院常…[阅读]

    西电钱学森班:在坚持科技报国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通讯员 尹沛琛 席慧 戴浩 8人投身航天科技集团和中科院科研院所,22人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这是西电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