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河“康养”禀赋天成 生态小镇鱼米之乡
编者按: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发展,位于汉滨区东部的坝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曾经的穷困落后镇如今已成为宜居宜业更宜游的特色镇。在坚持走绿色经济循环产业发展的路上,坝河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让荒山坡成了产业园,返乡者成了新农人,无数村民也因此受益,增收致富的梦想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一一实现。走在坝河镇的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处处可见绿色产业连片成行,路旁花树杂芜、风景成诗。康居坝河,生态小镇已跃升成汉滨区闪闪发亮的新名片。
记者 胡智贤 通讯员 柯贤会 王枭
初夏的坝河,青山叠翠,绿水环绕,改造拓宽铺上沥青的张坝路两旁,格桑花开,彩蝶飞舞、蝉鸣鸟唱,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乡土气息的墙画,把道路两旁装扮得绚丽多姿,一座座新型社区如颗颗明珠在山间闪耀,一个个笑容满面的村民正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园区里忙碌着世外桃源的新图景在坝河镇徐徐展开。
汉滨区坝河镇党委书记鲁波说:近年来,坝河镇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以绿为本、点绿成金、富民强镇,走绿色经济循环产业发展路子,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变成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致富优势、发展优势和振兴优势,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坝河道路。
绿山兴业山上山下有银行
端午节期间,桑叶鸡蛋卖得非常火爆,订单都排到一周以后了,可鸡的产蛋量只有这么多,顾客经常抱怨等了很久都买不到我们的桑叶蛋。从事桑叶鸡养殖的柯愈鑫诉说着他的苦恼。
柯愈鑫是汉滨区坝河镇繁荣村人,近年来,他在村上成立了盛裕祥生态种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现代化养鸡场,改良桑园500亩,养鸡20万只,年产值达9000万元,同时进行食用菌生产,核桃种植,发展林下经济。
桑叶喂鸡,鸡下蛋卖,鸡粪又可以给桑树施肥,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产业。柯愈鑫介绍说,由于桑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用桑叶喂鸡,鸡蛋的营养成分比普通鸡蛋高3-5倍,蛋黄的比例也明显变大并且颜色更黄。
柯愈鑫还在养殖场里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各地的消费者能够随时在手机上通过网络查看养殖的全过程,桑叶鸡、桑叶蛋因生态健康、营养味美,从而赢得了顾客信赖,销路很快打开。
桑叶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115户群众入股分红,256人长期在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管护等工作,园区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
我这两年依靠红薯产业赚了钱,去年种红薯3亩,收入7000多元,在伍湾红薯加工厂务工收入8000多元,流转土地种红薯分红1224元。提起红薯,伍湾村9组高世美激动地说,红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 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坝河镇伍湾村民崔世满根据该镇气候温润、草木茂盛、绿色资源丰富的特点,经多方学习考察,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成立汉滨区鸭鸽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红薯作为农民致富增收主导产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起红(紫)薯粉条加工厂、开办养猪场,采取党支部+加工厂+合作社+园区+贫困户模式,流转土地400亩,年产红薯170余吨,生产粉条30万斤,出栏黑猪500头,产值1000余万元,建立起了红薯种植、粉条加工、黑猪养殖一条龙绿色循环产业链,带动612人致富增收,人均增收2000元。
山上栽下摇钱树,山下培育聚宝盆。在坝河镇斑竹园村,牛人汪顺金带头成立了康金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牧草和蔬菜种植、牛羊养殖、牛粪肥田的循环产业,流转土地100亩种植牧草,聘请31人在农场务工,与15户签订牧草种植收购协议,让24人代养牛羊,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坝河镇长代记鑫介绍说:坝河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核桃、食用菌、粉条、辣椒、红薯、养蜂、养牛、养猪、养鸡等种养殖加工一条龙绿色循环产业,成为边远山区群众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的。202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2112元,同比增长8.25%,脱贫致富成效显著。
碧水生金一江清水润万民
这些鱼苗是刚拉回来的,每个鱼池放1万多尾。近日,35万尾鱼苗活蹦乱跳着进入陆基锥桶高位养殖鱼池,激荡着坝河镇斑竹园社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2021年8月,在湖北武汉从事水产养殖10余年的村民唐印章带着经验和技术回到了家乡坝河镇。坝河镇用水、用电、通讯等设施完善,我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决心,创立汉滨区程泰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陆基锥桶高位养殖养鱼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优质山泉水养殖生态鱼。唐印章说。
在养殖基地内,记者看到一个个直径为10米、深15米的高位养鱼池整齐排列,这些圆桶型鱼池由铝锌板围成,里面铺设了蓝色防渗帆布,底部为锥体结构,每个池子一端的管道处,循环水正源源不断地往桶里灌,池水能恒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且每个圈养池可保持24小时持续增氧,为鱼苗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同时,还配套建设排污口、拦鱼网、连通池循环系统等塘底排污工程,打造集规模化、标准化于一体的高密度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不仅如此,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还便于精细化管理,可降低鱼儿病害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等。
唐印章说,在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鱼的吃喝拉撒全部集中在一个大池塘中,养殖尾水处理难,水体环境难以控制,鱼病防治难度也大,但是利用陆基高位鱼池养殖就能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
坝河镇副镇长陈志恒说:养殖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陆基养殖高位池11个1100平方米,二期规模预计2000平方米,养鱼70万尾。建成后,将成为汉滨区最大的陆基养鱼产业基地,带动150人就业,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坝河镇境内有大小河流10多条,水质优良,水资源丰富,镇上把河水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旅游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实施河堤加固、植绿美化、综合整治、防汛防滑、安全饮水等项目,坚决杜绝三高企业和产能过剩项目落户坝河,实现了镇村污水无害化、生态化。
陈志恒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水产养殖、水上游乐、康养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生态优先康养旅游好钱景
我们一家在这租住村民房子快半个月了,天天出门赏花、拔野菜、爬山、听鸟叫、呼吸新鲜空气,吃香喷喷的米饭、鲜嫩可口的鱼肉、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慕名前来樟树村游玩的杨女士赞叹不停,她说在这里体验到了儿时的快乐。
今天天气这么好,约好朋友一起来晒太阳、看梯田、观山色,这里真的太美了。游客张先生说。在樟树村,三三两两的游人穿行在田野里,赏景拍照,舒心惬意。
我经常带儿子来这里玩,他特别喜欢这个园区,在这里,孩子可以跟农作物近距离接触,了解农作物生长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李女士一家玩得很开心。
位于坝河镇最南端的樟树村山高林密、光照充足,空气清新、田地开阔,降雨适中、四季分明。明清时期,这里出产的大米因多年上贡朝廷而获得上古巴河、贡米之乡的美誉,声名远播。2019年,在坝河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扶下,樟树村民陈心贵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在稻和渔上下功夫,做好水稻种植、稻田养鱼、农耕体验、民宿康养、乡村旅游文章,打造农旅融合新亮点,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美化了乡村。
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坝河镇寺姑村,该村所在的伏羲山海拔较高、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森林郁郁葱葱,适宜猕猴桃生长,所产的猕猴桃细嫩多汁、清香鲜美、营养丰富、酸甜可口。
我们每年都要举办猕猴桃节,开展特色农产品展示、文艺展演、猕猴桃品鉴等活动。寺姑村猕猴桃产业合作社负责人程鑫介绍说。
近年来,坝河镇寺姑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支部+企业+园区+合作社+科研单位+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种植猕猴桃1200亩、核桃1195亩、黄花300亩,养殖乌骨黑凤鸡 40000 只,年出栏肥猪300余头,带动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帮助群众致富增收。
坝河镇长代记鑫介绍说:坝河镇天蓝水绿,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树木常绿,空气清新,很多外地人被坝河镇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走的时候还要买一些大米、硒鱼、核桃、木耳、猕猴桃、土蜂蜜、土猪肉,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利用生态资源、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坝河镇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依托,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助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用实际行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存入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坝河镇党委书记鲁波说:我们将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建设两山银行,继续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持续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坝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