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三句话” 小事见真情
本报记者 崔慧芬
宁强县毛坝河镇文家坪村坐落于西流河畔悬崖之上,全村辖313户947人,这里青山对峙、峰岭遮天,被外界称为“小阿土列尔”。2021年8月,宁强县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在这里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步伐。
主动请缨驻村帮扶
去年8月,宁强县委统战部所帮扶的村从燕子砭镇沈家坝村被调整为毛坝河镇文家坪村,这也意味着驻村环境从热闹的嘉陵江畔变为偏远清冷的大巴山腹地。正在单位为酝酿人选犯难之际,三位同志主动请缨。
“我生于西流河,长于西流河,一直希望回到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90后驻村第一书记崔剑波告诉记者。
“作为军人,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驻村工作队队员丁成伟是一名曾在部队服役12年的老兵,先后参与过抗震救灾、森林扑火和奥运安保等重要工作,立过三等功。而驻村工作队另一位成员李红宁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虽然退伍回到地方工作将近30年,但从未忘记军人本色。当他们听说单位因选派队员而犯难后,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
就这样,三位分属于70、80、90年代的工作队员满怀奉献“三农”工作的激情和热忱,来到文家坪村开展帮扶工作。
推开驻村工作队办公室的大门,贴在墙上的“能办的事情快办、难办的事情想法办、不能办的事情话说清楚”三句话豁然入目。凭着这三句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工作队已经与群众打成了一片。
点滴小事温暖民心
“那几个小伙子都很仁义,无论是路上碰见,还是有事找他们,从来都是笑脸相迎。”二组村民唐仕张笑着说。
去年隆冬的一个傍晚,驻村工作队在结束走访任务返回村委会途中,遇到一位妇女抱着孩子正焦急等在路旁。队员们立马停车询问,得知孩子突发疾病后,立即护送母子到宁强县天津医院就诊。因病情严重,医生建议尽快将孩子送往市中心医院治疗,队员们又主动与市中心医院沟通联系、预约挂号,保证了及时就诊。
最是小事见真情,最是细处见人心。夏夜微凉,村道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吃过晚饭,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在村道上散步纳凉。
“这路上可亮了,之前晚上就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随时都能出来走走。”村民龚亮说。
“驻村工作队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要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扎扎实实按照墙上贴着的‘三句话’行事,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崔剑波说,聚焦村民们的急难愁盼,去年以来,他们先后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修复水毁灌溉渠2000米,建成塌方路段保坎30余米,拓宽产业道路500余米,硬化村活动场所300余平米,美化村主干道2000余米……
村内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方便了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千万条,就业增收第一条。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积极配合村“两委”想办法、找出路,千方百计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仲夏六月,在该村烤烟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忙着除草除虫。“我们这里海拔高,以前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上培育了2户产业大户,建成产业基地1个,提供了230余个就业岗位。”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均文说。
在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中,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积极引导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鼓励留守人员发展“五小经济”。截至目前,全村共输出转移劳动力320余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小养殖、户户有小种植。驻村工作队还依托公益岗位开发、消费帮扶、兜底保障和临时救助等措施,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既然来驻村,就要为老百姓干点实事。”驻村工作队三位成员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答好新时代的驻村“答卷”,做好乡村振兴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