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底色
召开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工作推进会
为特困供养对象上门检测身体
村干部给群众介绍网上申请社会救助程序
为特困老人理发、按摩
困难群众救助入户排查登记信息
参观通过购买服务为特困人员实施照护现场
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不断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社会救助工作举措,积极推行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困难群众开辟了崭新的社会救助工作绿色通道,提供了更贴心、更暖心、更高效、更便捷的社会救助服务。
创新救助政策有力度
加大政策保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30条措施》,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救助格局,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出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实施细则(试行)》,细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的内容和措施,强化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监督管理的“五类主体”责任和“四级探视巡访”制度,全面规范城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出台《关于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下放工作实施方案》,将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下放到全市177个镇(街道),审核确认流程由原来的7个环节简化为3个环节,审核确认周期由原来的4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时效性和困难群众的满意度。
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各县区社会救助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业务、拓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方式、建立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监管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主动发现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建立村级民政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开展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等十项改革任务。采取每个县区一个重点任务,11个县区全面推进的方法,细化目标任务、具体举措、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确保改革任务达到预期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拓展救助举措有温度
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老有所依。在杨家坝集中供养点,护工们正在为老人们理发、按摩,场面温馨舒适、洋溢着家的感觉。
“以前没来供养点的时候,只有村干部惦记着我。现在有专人给端水喂饭、康复按摩。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78岁的孤寡老人杨大娘感慨道。为了实现社会救助方式专业化和个性化,大幅改善特困对象生活和居住环境,提升特困对象的幸福感和尊严度,南郑区、留坝县和汉台区打破单纯资金救助的单一服务模式,推进特困供养对象多元化保障创新改革,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近3000个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累计开展4.5万人次“类别化”“差异化”“多元化”照料护理、精神慰藉、社会帮扶、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等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足不出户申请社会救助。城固县龙头镇张某身患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今年3月,他在3201医院治疗时花费巨大,积蓄基本花光,生活出现困难。躺在病床上的他通过社会救助智慧三码“在线申请”上传了相关资料。第二天,镇上的民政干部便上门来核实相关情况。经过分析研判,龙头镇启动急难先行救助程序,为他解决了6000元临时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创新推出社会救助“智慧三码”,通过手机或移动端口实现了社会救助政策“码”上知晓、社会救助申请“码”上就办、社会救助信息“码”上查询,丰富了社会救助的途径,也为困难群众提供了“7×24小时”全天候救助服务,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线上救助新模式。据统计,今年网上申请人数累计3362人次,符合条件给予救助2976人次,起到了“救助有门,受助及时”的效果。
居住地申请社会救助。汉台区七里办事处博望社区常住居民任某某,户籍地为略阳县徐家坪镇猫儿沟村,其本人视力二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因病、因学支出较大。得知汉中市可以“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业务”后,向七里办事处递交了申请。经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刚性支出扣减、民主评议后,七里街道办事处对该户情况上会研究,决定从6月开始保障,家庭3人月发低保金1670元。
2022年推行“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业务”以来,汉中市持有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可依法申办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待遇。汉中市民政局强化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保障居住证持有人求助有门,优化审批程序,提升居住证持有人救助实效,努力实现居住地困难群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兜底保障更加稳固
全面开展监测预警帮扶工作。各县区严格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紧盯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员”,突出抓好数据比对、走访摸排、政策纳入,确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目前,全市“三类人群”享受兜底保障政策共计21657人,纳入比例60%(其中三类人群纳入低保20697人,纳入特困供养372人,享受临时救助1332人次,纳入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人),高出全省纳入比例。
全面升级优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依托省级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和汉中市社保大数据共享平台互相融合提质扩容,加强省、市、县各级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自动核查形式,实现与本地区公安、人社、医保、住建、税务等12个部门28项数据共享交换。今年以来,通过信息比对核实退出1607户2812人,年节约社会救助资金1500多万元。
救助服务更加暖心
开展全市低保、特困对象等困难对象复审排查工作。通过“线上比对、线下入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社会救助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完善刚性支出扣减政策,落实渐退帮扶和“单人保”等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镇巴县巴庙镇双河村村民胡某和配偶唐某均患病多年,21岁的孙女胡某为在校大学生,儿子、儿媳于10余年前失踪,家庭经济主要靠务农维持。镇巴县民政局接到线上的数据反馈后,立刻组织走访,在落实了刚性支出扣减政策后,及时将该户纳入低保范围,为其基本生活和住院医疗救助提供了基本保障。
开展对尘肺病患者和禁捕退捕渔民排查救助工作。目前我市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纳入低保15人,临时救助5人,救助金1.9万元。退捕渔民纳入低保8户20人,临时救助32人次救助金1.16万元,确保这部分特殊困难对象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积极做好原铁路建设伤残民兵生活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进一步强化同本级财政、人社部门的沟通配合,将我市151名原铁路建设伤残民兵信息录入陕西省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落实人员信息的动态管理。
开展了兜底保障成果巩固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喜迎二十大·救助暖民心”等七项行动。按照七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市民政局成立工作专班,对各县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规范办理程序,提升为民办事能力和水平,有力有序推进行动走深走实。目前全市保障城市低保11467户17791人(其中保障灵活就业人员3434人、登记失业2036人),农村低保71433户135758人,城市特困647户648人,农村特困21501户21777人,实施临时救助27189人次(其中救助急难型困难群众316人次),累计支出资金4.2亿元。其中“喜迎二十大·救助暖民心”行动中,开展摸底排查10131户23962人,慰问困难群众1438人次,支出资金24.29万元,新增低保398户687人、特困106户106人、低保边缘家庭83户227人,发放宣传资料5585份。
创新举措显亮点
根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要求,南郑、宁强、略阳等区县民政局立足实际,勇于创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南郑区民政局:为了解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问题,通过集中安置,购买社会服务为失能及孤寡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护、康复训练、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护理服务;服务机构研发了智慧平台服务系统,内设“一键呼叫中心”,可远程预防卫生间积水、厨房燃气、烟雾预警等。这些装备和服务有效地满足了独居老人的就医需求、预防了意外发生,得到了村、社区干部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使救助老人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度提升。
宁强县民政局:围绕社会救助制度30条措施和十项重点任务,探索完善社会救助新措施,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社会救助监控系统,积极对接卫健、教体、医保、人社、残联等部门,每月开展信息数据比对,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对其中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边缘家庭196户399人,整户纳入低保19户34人,对接落实医疗救助110人、教育帮扶6人、落实残疾人政策36人,对48名重病患者、36名重度残疾人及时落实低保“单人保”,全力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常态化帮扶,积极巩固脱贫攻坚保障成果。
略阳县民政局: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和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主题,围绕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建强基层民政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救助机制,落实落细救助政策。今年三月疫情管控期间,该县有效发挥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和镇(街道)社工站作用,主动发现、细致摸排,有效地救助了176名因疫情滞留略阳的外地人员生活问题,为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的接力棒在一代代民政人手中不断传递,一幅幅温暖、幸福、和谐的民生画卷正在秦巴大地上徐徐展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上,全市民政系统将以勇往直前的勇气、披荆斩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追求,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事业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更加便捷、更接地气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