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饭碗
本报记者 崔慧芬 通讯员 崔剑波
就业,一头连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一头牵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今年以来,宁强县针对受疫情影响返乡农民工人数持续增加的现状,采取就业技能培训、社区工厂和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等一系列稳就业举措,助力脱贫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饭碗”。
精细服务“暖民心”
“今年受疫情影响没法外出务工,正愁没活干呢,政府就把岗位送到了家门口。”近日,该县毛坝河镇毛坝河村村民谢军笑着说。
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今年以来,该县成立了稳岗就业专班,结合“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每月与城乡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单位到各镇(办)开展小型现场招聘会,积极搭建企业和劳动力供需衔接平台,助力双方实现互利共赢。
针对在外成功人士多、家乡情结浓的特点,该县还建立了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宁强县成功人士名录》,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先后回引返乡创业人员283名,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4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689万元,实现县域返乡创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盛夏时节,被誉为“世外桃源”的草川子清幽静谧,王天刚正在他的民宿忙活着招待前来纳凉游玩的外地游客。几年前,返乡创业的他决心在山美水美的草川子发展民宿产业,镇村得知他的想法后,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帮他顺利建成40余间民宿,还发展了200余亩红脆李。如今,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每年带动周边80余人灵活就业。
同时,该县还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出行难”问题,及时制定农民工复工返岗“点对点”输转方案,全面摸排有意愿外出农民工信息,适时组织农民工批量出行。截至目前,先后16批次“专车”“专列”输送1219人外出务工,其中脱贫劳动力343人,实现了“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目标。
充电蓄能“强民技”
“公司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员工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就可以获得技能证书,不仅每月多领2000余元,而且在内聘选拔、晋升等方面都优先。”宁强县羌州惠娘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员工郑丽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宁强县羌州惠娘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的技能培训,是该县近年来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缩影。目前,该县共纳入评价认定企业2家,涉及35个职业工种。除了创新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工作外,还出台了《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羌绣、羌编、家政服务、电工、电焊工和特色优势产业等,探索实施技能提升大培训行动,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致富之路。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今年以来,该县开展订单式培训51场次204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51人,培育了一批有技术、懂技能的“现代农民”,逐步实现了稳岗增收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大提高了群众“饭碗”的含金量。
握指成拳“拓门路”
乡村振兴千万条,就业增收第一条。该县在强化劳动力有序输出的同时,千方百计打好“组合拳”,让水田山地不荒芜、老人孩子能照顾、居家挣钱有门路。
位于该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永定家庭农场是一家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公司,累计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脱贫户110余人,平均每月收入2000多元,带动了脱贫户增收致富。“我曾经也是贫困户,现在就希望帮助更多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走上致富路。”农场负责人王永定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依托农业产业公司和园区累计吸纳58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群众2500余人。此外,该县还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发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和公共设施维护等,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业可创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劳动力就业2852人,发放补贴1700余万元。
“设立公益性岗位的目的是将脱贫户扶上马、送一程,切实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小河村党支部书记程连勇说。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该县还探索走出了劳务输出转移、车间基地吸纳、做大园区带动、以工代赈受益、自主创业消化和公益岗位安排等“六个一批”工作法,累计实现6500人稳岗就业,其中脱贫群众3900人,连续2年获得“就业创业先进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