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八天七夜,探寻冰川的“前世”与“今生”

2022-05-17 14:01  来源:汉中日报  字号:T|T

新华社记者 白少波 李键 田金文

八天七夜里,“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分队18人组成的科考小组,徒步前往珠峰海拔6350米区域,完成了对东绒布冰川的3D扫描、冰雪深度测厚和取样。从最初上山前的“白面书生”,变成下山归来后的“糙汉子”,他们脸上的肤色写满极高海拔科考的艰辛。

几天来,他们携带专业无人机和3D激光扫描仪,对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间的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创造了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

“大家在山上虽然每天都在涂抹防晒霜,但冰雪反射的阳光还是晒伤了皮肤。”科考队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高坛光说道。

但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坛光主要负责无人机对冰川的扫描,由于所在地海拔高、气温低,导致遥控器时常无法开机。他不得不用体温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0多人的团队,分工明确,一路很热闹,同样也很“难熬”。在海拔6350米区域,大家晚上挤在一个帐篷里休息,缺氧带来的头疼让每个人辗转反侧。呼噜声、梦话语,漫漫长夜里的一切艰难,转而成为第二天的趣谈。熬到天亮时,他们的睡袋周边全是湿冷的雾水。

高坛光说,睡袋湿了也不能拿出去晒,不然一会儿就变成了“冰袋”。

29岁的汪少勇,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在这次科考中参与测量冰川厚度。他和同事们每天轮流拖着冰川雷达测厚仪,在东绒布冰川表面沿着“Z”字形轨迹,向下发送探测波获取冰川厚度数据。

汪少勇说,由于本次携带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分辨率也很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荷,让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通过几天的辛勤努力,他们完成了对绒布冰川的一次全面“体检”。依据扫描到的测量数据,科研团队将逐渐绘制珠峰冰川三维数字高程图,然后与过去采集的数据(包括遥感资料)进行比较,掌握冰川变化趋势和规律。

后续,科研人员将对采集到的冰雪样品进行分析,观察冰川里的化学成分,进而还原地质时期直至今天的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新华社拉萨5月16日电)

    相关文章
    阿里云行业趋势讲座成功举办——跟随阿里云,探寻“飞天”梦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求职就业有机联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根据教育部“就业育人”的指导理念,在2022年寒假首次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了就业育人活动,…[阅读]

    汲取红色力量 探寻科技强音——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第一党支部赴中兴通讯参观交流

    为增强支部成员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科技带来的无穷魅力,拓展实习实践的空间,创造与知名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4月28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第一党支部赴中兴通讯西安研发中心开展以…[阅读]

    文传学院赴韩城“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精神”社会实践团体·活动日志(五)

    2017年7月13日,应昨天的对接,今早我们一行前往党家村参观了韩城北塬的面花艺术。 走进党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峦起伏的古建筑群,一排排古房、一幢幢古楼、一条条映射着岁月的沧桑印痕的古道…[阅读]

    文传学院赴韩城“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精神”社会实践团体·活动日志(一)

    2017年7月9日上午10时,我队成员在随队老师和队长带领下,到达位于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我们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终实现了“究…[阅读]

    文传学院赴韩城“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精神”社会实践团体·活动日志(二)

    2017年7月10日上午9点,我队成员在随队老师和队长带领下,到达位于陕西省韩城市的党家村。 党家村村落始建于680多年前,其民居建筑布局紧凑,做工精细,风貌古朴典雅,其中以民居四合院为典型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