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开展食用菌“棚改”让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本报通讯员 陈然
食用菌是留坝县“四养一林一旅游”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以来,留坝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在全市率先推进食用菌“棚改”工作,有力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这两天,留坝县马道镇二郎庙村食用菌产业大户秦春雨家的大棚里,一个个菌棒菇头饱满、长势喜人,秦春雨和工人们采摘、装箱,忙得不亦乐乎。她发展食用菌已有四个年头,规模也在连年增长,今年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又承包了16个大棚,种植香菇4万多筒,实施大棚改造已有8个,首茬采摘夏菇1万多筒,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
笔者看到,她家改造后的大棚双拱双膜,双层遮荫网、双层推拉门、自动喷淋器、降温设施应有尽有。“你看这个卷膜器,我使用起来很方便。出菇降温的时候需要通风,我一个人轻轻松松就用卷膜器把薄膜和遮荫网卷起来了。在催菇需要加温的时候,卷膜器又轻轻松松把薄膜和遮荫网放下来。往年没改造的时候,需要两三个人帮忙才可以,而且对薄膜和遮荫网损伤很大,也特别费时费力。今年改造后,省时省力,说实话,我们没想到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操心到了。”秦春雨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棚改”后的各种便利。
采访间隙,秦春雨又迎来了收购商上门收购香菇,2000多斤香菇被打包装车,当天就收到香菇货款10000元。“棚改以后对我们老百姓帮助很大,通风降温保温效果都特别好,去年我们香菇卖到三块多,今年香菇已经卖到了五块多!”秦春雨满心欢喜地说起棚改后的变化。
“响应县上的棚改政策,今年初到现在我们马道镇实施了362个大棚改造,目前改造已基本结束,改造后的好处也日益凸显,温度更可控,比以前多出一到两茬菇,以前只能出夏菇的棚,在温度可控和合适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冬菇生产,实现了菇棚四季出菇,也实现了菇棚的最大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最关键地是极大地增加了老百姓收入。”马道镇财政所所长、产业分管领导黄炜介绍道。
根据留坝县《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该县充分利用现有基地生产设备设施,按照技术规范对现有大棚进行改造,实施了双拱双膜、双层遮荫网、双层推拉门、自动喷淋设施、降温设施、卷膜器等“棚改”技术,加大食用菌大棚保温降温、通风除湿、排水防涝、抗雪抗风效果,有效促进袋料香菇四季养菌出菇需要,单筒产量可增加0.2斤、效益可增加1元、优质菇率可达到70%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留坝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有机发展原则,着力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集菌种生产、基地示范、冷储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优质产业,实现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8个镇(街道)已陆续实施食用菌大棚“棚改”,已改建菇棚12000平方米,800余户菇农受益。同时,分乡镇、分路段、分类型,指派8名专业技术人员对8个乡镇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菇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及如何改善棚间卫生环境、如何规范生产管理等问题,帮助菇农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清洁生产、科学生产。棚改,让产业兴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乡村振兴实起来,也让当地群众快步走上“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