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刘建武带“活”一村人
本报通讯员 李刚 申东昕
“去年8月,我从南京务工返乡,听说这里招人,我就来了,每天能挣80元,虽然比外面少,但是可以边干活边照顾家里年迈的老人,觉得也挺好的……”在洋县溢水镇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岭底村香菇基地,正在采摘香菇的白玲侠说。
在该基地内,一排排钢制排架上,整齐排列着香菇培养袋,菇架上长满了肉墩墩、胖乎乎的香菇朵儿。该基地位于洋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的深山区,占地面积30余亩,种植香菇50万袋,吸纳村民60余名务工,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庄是如何注册公司、走出这样一条致富路的?这一切都源于有着20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刘建武……
今年50多岁的刘建武,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是这里的“土专家”。早在2005年,一位来自湖北省遂州市的技术专家在岭底村搞椴木香菇种植,他便跟着学习。两年后开始种植香菇,但由于未掌握关键技术,赔了个精光。随后又着手袋料香菇栽培,先期自己不会制菌种,只能靠买菌种进行试种,结果又以失败告终。
“那时候许多人对我的产业发展思路产生了怀疑,连家里人也觉得我是无事可干、瞎折腾。”刘建武回忆说。在亲朋好友的督促下,他只好到陕北务工,给人家开叉车,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的香菇梦。
2014年,他不顾身边人反对,毅然从陕北返回家乡,承包10亩土地,再次开始了香菇种植。为了寻求技术,他揣上务工挣的3000元钱去东北学艺,利用近四个月时间,走遍了黑龙江省的绥阳、七台河等地的大部分村庄学习取经。回家后,刘建武从培育香菇菌种入手,从做五、六万袋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2016年底,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培育,自己的袋料香菇种植达到了20万袋,菌种也开始翻越秦岭销往商洛市山阳县,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
2018年,刘建武多方筹措投入资金60多万元,建起了洋县建武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生产的26万袋香菇菌种以成本价销售给岭底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并坚持定期到村上的基地为村民们指导袋料刺孔、挂袋、催芽、浇水等技术,还主动为村上农户托管袋料香菇12万袋,并吸纳10余户农户到合作社务工,让村民们依托他的菌种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今年65岁的白胜奎,家住溢水镇岭底村三组,老伴体弱多病,儿媳照顾2个孩子上学,千斤重担落在儿子一人身上,曾经一度成了村里的困难户。“老刘不仅产业搞得好,还是个热心肠,自己富起来,还不忘拉大家一把,香菇产业托管、搞培训让我们自己种、香菇烘干往外卖,我们家就是在他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了香菇脱贫路的。”白胜奎说,如今他家也盖起了三间二层的小楼房,儿子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越来越好了。
2020年,为了扩大规模,刘建武申请了苏陕协作资金200万元,加上临近的桂峰村、波溪村等集体投入资金100万元,注册成立了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种植和代管袋料香菇120万袋、椴木香菇5000余架,总产值约1100万元,中药材种植230亩,产值在400万元左右。
在溢水镇西河村占地40亩的食用菌大棚内,30亩羊肚菌和700余架椴木香菇长势喜人,“这是今年我们按照镇党委、政府的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由村民合力投资建设的食用菌基地,初步估算产值在80万元左右。”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今年,溢水镇以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引领,鼓励引导辖区有意愿、有基础的群众,在刘建武的带领下扩大规模,辐射带动全镇13个村搞好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食用菌、中药材齐头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好局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溢水镇镇长屈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