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 助力汉中绿色循环发展
本报记者 王茜
垃圾处理关系着城乡环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其中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工作成效初显,“垃圾银行”、垃圾分类回收阳光房等多项创新模式深受市民好评。但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上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这一领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实质性意见和建议。两会期间,记者就如何持续推进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问题,采访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
粗放式处理 资源化利用率低
“这些建筑垃圾暂时集中堆放在这里,等后期进行小区美化时再统一进行处理。”近日,记者在位于汉台区益州路的某在建小区北侧看到,不少垃圾堆放在临时围墙内,其中砖块、木板等装修垃圾清晰可见。这些垃圾最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被运到哪里如何处理,工作人员表示他也不清楚。
数据显示,2021年汉台区建筑、装修废弃物产生量为659.86万吨,其中用于回填653.96万吨,资源再利用只有5.9万吨,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基本是这些垃圾主要的处理方式。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存在监管漏洞,分类拆解和收集意识薄弱,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业企业,再生建筑产品推广力度不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我市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分类处理 最大化减少垃圾存量
“近年来我们在建筑、装修垃圾随意堆放、倾倒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一些实效。建筑垃圾从挖、运、储存、消纳各环节严格监管,基本做到闭环管理;装修垃圾存在点大、面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但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正在积极争取和建设专业的回收再利用项目及企业。”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负责人雷斌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拆建产生的建筑垃圾大部分都已经用于郊区基本农田建设、低洼地回填以及新修工地、道路等建设项目。针对装修垃圾,雷斌表示他们在汉台区铺镇工业园区设立了临时堆砌点,在这里进行分拣后将无法回收再利用的直接送往垃圾焚烧厂处理,可回收再利用的分类整理后等待送往专业回收再利用企业。
如何做到最大化减少建筑、装修垃圾存量,在今年的全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何宏宾建议: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管理、资源化再利用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流向,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降低对自然环境和市容环境的破坏;同时实行强制分类拆解、回收制度,避免所有的材料都变成“垃圾”。市政协委员魏乔木则建议实行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质许可和运输许可制度,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建筑垃圾产、运、消在线平台,时时监管建筑、装修垃圾的产出、清运和消纳。
变废为宝 持续提升资源化利用率
垃圾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利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建筑垃圾二次利用价值相对其他垃圾较高,但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等金属建材,经分拣、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料则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用于制作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如何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魏乔木建议大力研发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再生沥青等先进适用技术,并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其推广应用到绿道铺砖、路面建设、地基稳固、房屋建造等工程项目中。何宏宾则提出推广再生建筑产品及装配式建筑,建议对于新建项目,特别是市政工程,一方面实施再生建筑产品的强制使用制度,另一方面,强制性规定建筑装配率,既鼓励再生建筑材料的消费,又推动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减少河砂和山石的开采,节约土地资源及工程建设经费;同时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大幅度减少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