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区呈现多领域、复合型改革态势——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
4月7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建设情况。据介绍,五年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22项,呈现出多领域、复合型改革态势,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累计形成622个创新案例
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介绍,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推进差别化改革探索,累计形成的622个创新案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人文交流合作、法治建设等诸多领域。“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等31项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亲商助企“三有”长效机制、多管齐下助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截至3月底累计新设市场主体112479家
2017年4月1日揭牌至2022年3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市场主体112479家,新增注册资本10754.89亿元,其中新设企业73795家(含外资企业786家),市场主体加速集聚,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中星电科、康佳智能家电、小米研发中心、vivo西部总部、泰康西安智慧医养总部等企业(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临空产业、跨境电商、医疗康养、数字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跨境电商平台考拉海购入驻自贸试验区。打造全省首个零工经济产业园。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软件科技、网络技术研发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入区发展。
加快构筑高效率高低成本的国际贸易通道
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西安国际港务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探索形成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等20余项创新举措,助推中欧班列长安号从2017年年开行百余列提高至2021年3841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累计开通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2021年国际(地区)航线货邮吞吐量7.55万吨,同比增长31.3%。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设“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建成西部首个能源类走出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实现本土企业资金、技术、设备有效输出。文物数字化平台云端已存储近1万多件秦汉文物数据,“秦渲云”平台已为国内1500多家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数字渲染服务。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和可预期性。率先开展“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进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推进实现居住权与所有权同步到位。“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和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引进法律服务创新产业园和临空法律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探索推进律师制度创新,对接引导外国和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代表处,北京德恒律所西北总部、西安汉唐公证处等10余个涉外法律服务类机构入驻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平台。上线试运行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375.3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9%,同比增长25.8%。2022年1至2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41.8亿元,同比增长30.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1.39%。
翟北秦表示,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高水平开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丝路自贸区”“科创自贸区”“农业自贸区”“会展自贸区”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着力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加快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稳外资稳外贸支撑作用,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陕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