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以红色文艺作品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

2022-02-23 08:05  来源:汉中日报  字号:T|T

李骏 张为付 孟甜 毛莉

中华民族的文艺事业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其底色是红色。当前,应善用红色文艺作品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使红色成为当今时代最鲜亮的底色与最时尚的社会风貌,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和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实现。

一、红色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审美价值

何谓红色文艺作品?学术界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界定,而多以“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界说。红色在中国一般被赋予“革命”的内涵,当前则拓展为代表先进、独立与开放。因而一般包括文学、影视、话剧、曲艺、美术、音乐等文艺形式。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五一纪念歌》《七律·长征》等文学作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草原儿女》《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影视、音乐作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阅兵》《走进新时代》等,以及当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影视作品;绘画作品如李可染《长征》《韶山》《万山红遍》,陈逸飞《黄河颂》等;《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音乐作品近年来则结合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脍炙人口的“快闪”艺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则以歌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再次呈现在舞台上……这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不仅是一段时光的印记,同时也记载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足迹,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宝贵品质。可贵的是,这些红色文艺作品无论是作品的形式技巧,还是内容深度,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养分与审美旨趣,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的审美期待,引导人们不断树立更为崇高的审美理想,滋养、陶冶与充盈人们追求美的内心。

二、文艺创作者应坚持红色底色,抒写新时代审美新风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内再次掀起新一轮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热潮,从《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到建党百年之际热播的《革命者》《觉醒年代》等等,这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始终都是青年成长的“光影养分”,而在红色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新的文艺作品创作风气也愈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活,既需要受众自我的反思,追求真善美的优秀文艺作品,也需要文艺创作者耐得住寂寞的魄力,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关切,努力挖掘重大的社会现实题材,精益求精、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讲述“中国故事”、表现美丽中国建设、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是当今社会审美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催化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艺作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引领新时代良好风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也需要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对文艺作品内容形式勇于探索、守正创新,从大众的生活中寻找文艺创作素材与灵感,于作品中植入多元化艺术元素,如电影《长津湖》中不仅饱含质朴醇厚的家国情感与英雄情义,同时也运用了多元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文艺作品的高观赏性,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价值。文艺作品应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殷切期待,提升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的审美品格,涵育良好文艺生态,增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以期实现艺术与审美的有效衔接融合。

三、文艺研究者应厚植人民情怀,固守主流审美风尚

文艺作品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精品力作的创造者,更需要理性分析、敢于批评的评论家与研究者。新媒介生态语境下,红色文艺作品的研究者评论家应当立足现实,放眼时代潮流,反映人民立场,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文艺圈的生态进行良性引导,积极响应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强化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研究评论,提升文艺精品供给引导力,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满足大众对文艺精品的需求。

一方面,文艺评论家宜用通俗易懂的评说满足大众的文艺审美诉求,向人民大众推荐喜闻乐见的、经久不衰且无愧于时代的红色文艺精品“燃作”。另一方面,文艺研究者应坚持问题意识,针对当前不良社会现象与审美偏向,紧扣审美实践加强审美理论研究,不断构建红色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以此指导红色文艺创作与评论,从而使全社会形成对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欣赏-感知-批评-研究-实践”的良好闭环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审美话语体系。

四、大众传媒应调节文艺市场,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指出,审美风尚是某一历史阶段内流行的普遍性的审美取向,它是更为深厚、更为稳定的时尚形态。审美风尚包含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也体现为对美的接受态度和接受行为。审美风尚的这一内涵赋予了作为教育与信息媒介的大众传媒以神圣的职责,即传播正确的审美理念、弘扬崇高的审美理想、褒扬高雅的审美趣味、调节良好的文艺市场氛围。

具体来看,在全球语境下,网络文艺作品以迅猛之势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应端正传媒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塑造新时代审美为使命,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信仰引领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人,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红色文艺作品,大众传媒更应坚持积极性鼓舞性的原则,通过挖掘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开展自我革新,以健康舆论引导大众审美走势,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此外,大众传媒还应倡导健康的、融真善美于一体的审美观,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监管,积极整治目前亟待治理与归正的诸如病态“饭圈文化”等问题,打造文艺传播生态格局,构建和谐有生命力的文艺传播生态系统,引导审美新风尚。

五、高校应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构建大美育育人新格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而,构建学校美育发展的新格局主要在于深化美育课程改革。当前应特别注重红色文艺作品的引入,如让红色影视作品、舞台剧、文学或音乐作品等走进大学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使大学生在艺术形式的熏染与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加深对于“美”的真谛的深刻领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自觉与文化自觉,同时将“红色”内质与基因赋能于各科课程,使红色成为各门学科的底色,促使各学科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作为教学与研究的永恒使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发展目标,同时使大学生自觉将追求红色作为学习、生活的新风尚,将红色精神深深融入自身血脉中。

总之,红色文艺作品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承担着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成风化俗的作用,能够经受岁月长河的打磨,愈久弥坚,成为当代人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审美信仰来源。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愿以红色文艺作品为灯火,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

(据《中国艺术报》)

    相关文章
    网信院开展“红色剧本+”党史校史学习活动

    根据党委学工部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丰富疫情期间学生宿舍文化活动,1月17日晚七点,2019级7名同学在丁香13号楼活动室展开“红色剧本+”党史学习活动。本次红色剧本杀活动依托现有…[阅读]

    感受红色文化调研美丽乡村西电杭州研究院师生赴萧山衙前参观学习

    为深入了解杭州萧山,深度感受数字化赋能下的浙江乡村新景象,1月19日,西电杭州研究院组织20余人硕博团,在党组织负责人韩光带领下赴萧山区衙前镇参观学习,感受当地红色文化,开展美丽乡村调…[阅读]

    外院抗疫进行时 师生党员彰显红色力量

    辛丑年末,西安疫情防控升级。西电外国语学院党委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阅读]

    丁香2号书院以“红色剧本+”活动推进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

    为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传承革命精神,坚定抗疫信心,丰富宿舍活动内容,丁香2号书院于1月3日下午举办线上“红色剧本+”首场活动,多名学生骨干、党员代表在书院办公室李佳铭老师的组织下,通…[阅读]

    竹园3号书院”红色剧本+“打造宿舍党史学习新阵地

    “愿我忠勇国人,共洒最后一滴血,于雁门关外,中华民族历战之地,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上慰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励我中华男儿奋战之志。”2022年1月1日上午,西电首场党史主题“红色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