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女猪倌”深山养猪百余头,年炕腊肉万余斤
2022年1月25日,天空淅淅沥沥飘着雨夹雪,山路盘旋在山垭和坡边,被雨雪浸湿变得泥泞不堪,车轮不停打滑,好几处上坡都要铺上玉米秆才能通过。曲曲折折行进了大约5千米,远远地看到云雾缭绕的山边坐落着一排整齐的圈舍,想必就是这里了。
在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的深山里,有一位七零后女猪倌,每年养百余头猪,熏炕腊肉万余斤,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行的目的便是采访这位传奇的女子。
1977年出生的汤显兰,是土生土长的平利县城关镇东关村七组村民。中学毕业之后外出打工,1996年儿子出生,她将其放在家里,由父母照顾。2003年,儿子7岁,老公在矿山打工时不幸意外身亡。她在父母的帮衬下把孩子养大。孩子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原本计划留在部队多干几年,但最终还是退伍回来。
当时我很生气,但也很无奈。汤显兰说。老公去世后,她一直没有再婚,孩子是她唯一的寄托。
彼时,汤显兰在上海务工,为了照顾偏瘫的母亲,她把母亲接到上海生活。为给母亲调养身体、保证营养,她顿顿饭都准备猪肉、海鲜等,母亲却说上海的猪肉不好吃,没有自家喂的猪味道好。从那时起,一个自己养猪的想法便在汤显兰的脑中扎了根。
孩子退伍了,也不能让他一人待在家里,于是汤显兰便返回平利。返乡后,刚开始没有明确的目标,她整天无所事事,打牌喝酒。不久,机会来了。汤显兰的姐姐和姐夫在外务工挣了一些钱后,投资养殖业,在现址老家养了一群羊。但因为没有经验和其他原因,姐姐和姐夫不想再经营下去。
于是,汤显兰就接手仅剩的10余只羊,开始从事养殖。但汤显兰非常清醒,养羊她并不擅长,于是改为从小就熟悉的土猪养殖,正好可以实现当初要养猪的想法。房屋和土地都是母亲和姐姐的,不需要租赁,节省了不小的成本。说干就干,她动员亲戚、乡亲集资修通道路,又找到村镇接通了水电,很快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圈舍盖起来了。2018年秋季,养猪场第一批猪仔入圈。
我这儿的猪都是自己养母猪产仔自育的,平时喂养、管理都是我,人工授精、产仔接生、看病打针也都学会了。汤显兰脸上满是成就感。我的猪只喂玉米和萝卜、白菜,是按照农村老方法喂的,不添加任何饲料。山里面空气这么好,吃的纯粮食、喝的山泉水,这样的猪肉不好吃才怪哩!
据汤显兰介绍,因为不喂饲料,猪生长得慢,她的猪养殖周期是15至17个月,这种猪肉味道比当年出栏的猪肉质鲜美得多,保留了农家土猪肉的原味。每年一百多头猪,入冬后出栏,很快就售罄。好多客户买了肉后,放在她这里熏炕成腊肉。2021年底,市场价格低迷,卖得少,价格便宜了保不住成本,所以她把所有的肉都熏炕成腊肉,有一万多斤。
交谈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新客户慕名前来购买腊肉。客户到来后,汤显兰扛起电子秤,从养殖场步行到百米外的老土墙房。推开半掩的木门,一股青烟冒出,堂屋里钢管脚手架上挂满了猪肉,地上4堆柴冒着烟,烟雾缭绕,把猪肉团团围住,肉都呈现出褐红色。客户选中4条猪腿,汤显兰取下来,在电子秤上过秤,两千多块钱到账。
肉还鲜湿的时候挂得稀疏一些,保证通风,干了之后就挂密一点,腾出位置添挂鲜肉继续炕。汤显兰拿着长长的树杈,与帮工一起配合翻动挂着的肉。翻完一轮后,她搬来梯子架好,爬上网筛,逐个翻动猪血粑。猪血粑是鲜猪血加豆腐、肉丁、盐、香料和在一起揉出来的,两三天就要翻动,这样炕出来比较均匀。
临近中午,雨雪暂停,汤显兰拿上菜刀和尼龙口袋,下地砍白菜,准备猪食。水桶粗的大白菜,只几颗就装满一口袋。她扛起大白菜运到配料房,白菜剁好后拌上刚刚磨出来的玉米面,下午的猪食就准备妥当了。
采访过程中,汤显兰始终在里里外外忙碌着,她的每一天都是这样一刻不停地运转,或许正是这样的勤劳,才造就了她传奇的人生。看着她皴裂的双手,我不禁想起她老屋门头上以黄色油漆撰写,被岁月侵蚀,却依稀可见的四个大字人勤春早,或许这就是解读传奇故事的钥匙。
王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