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人间“旅游”的快递箱
本报记者 王宴
1月31日中午,农历除夕,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12点左右,在距离西乡县城50公里的子午镇民新村,小山村的人们在浓郁的卤味中准备这一年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饭,能回来团聚的都到家了,单等大红的春联贴上门,热烈的鞭炮炸响,农历虎年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
“阿姨,您的快递,请签个字!”循声看去,穿着绿色标志服的中国邮政快递员捧着一盒快递站在门口。
“今天过年哩,你们还来送快递,难得啊!快进屋,跟我们一起吃饭。”哥哥接过快递箱,热情招呼快递员。
“谢谢,我还要去送别人家的邮件呢。虎年吉祥,再见!”
好客的老爸老妈硬给快递员塞了一把糖果,目送他远去。
打开快递箱,是八件杭州味的年饭套餐和儿子儿媳写的明信片:“疫情防控需要,单位要求就地过年。我们在杭州挺好的,你们不要太牵挂。人不见面,但亲情永在。年夜饭时,我们再连线拜年。”
年逾八旬的老妈,一边念叨这外孙子夫妻有心,一边叫挑一份年饭蒸热上桌。
猛地发现快递箱很眼熟,扒拉过来一看,这个质地很好的快递箱上贴着中国的东西南北五个城市的快递邮签。从时间上看,最早的是2020年中秋节从杭州到哈尔滨的,里面装的是儿子媳妇单位给父母的亲情月饼,因为我也收到同样的礼品,细嗅箱子似乎还有月饼余香。第二个是去年春节哈尔滨到汉中的,是亲家邮寄给我的东北特产,清香油润的东北松子和哈尔滨红肠。第三个是去年春节从汉中到杭州的,回想起来,是我去年元月给儿子儿媳邮寄腊肉、香肠、牛肉干等汉中土特产,第四个就是今天这箱啦。
特殊时期,人不能见面,但是物流不断,血脉亲情和姻亲之间,牵挂关心不断,各地的特产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一个快递箱重复利用,低碳环保,承载了所有的节日关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