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优化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力
延安市优化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1年,延安市市场监管系统全面落实中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创新市场监管,落实改革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2.58万户,同比增长8.73%。其中,企业5.31万户,同比增长10.75%;个体工商户16.6万户,同比增长8.27%;农民专业合作社0.67万户,同比增长4.47%。
深化改革创新
优化宽松便捷的政务环境
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让市场主体快速实现准入又准营,疏通企业准入堵点。实行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推行开办标准化规范化的通知》,对企业在准入、变更和退出等关键环节推行标准化规范化办理,做到网上办提速度,限时办有力度,容缺办有温度,打通企业开办痛点。推进市场主体注销便利化,按照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持续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工作通知》要求,进一步优化注销登记程序,实现企业注销网上办,通过压时限、减材料、优服务破解企业退出难题。
维护市场秩序
打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集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聚焦商业秘密等领域,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清退转供电环节多收终端用户电费1324.54万元。创新监管方式,强化联合惩戒力度,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一年来,共抽查市场主体838户,开展部门联合抽查56批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灵活运用行政建议、提示、告诫、约谈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规范经营,修复失信企业298户,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严守底线思维
提升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
持续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卫生环境、质量标准、服务水平三大提升行动,创新开展食品安全你我同查,全面实行明厨亮灶,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食品从田间到百姓餐桌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确保群众的饮食安全。全市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7%、文明餐桌参与率达98%,实行公筷公勺用餐占比87%。开展保健品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责令整改违规企业201家。深入开展药品安全放心工程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检验检测特种设备16544台(件)。强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全年监督抽查工业产品425批次,合格率达95.53%。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申报县级示范单位1343家,市级示范单位160家,省级示范单位11家,全市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狠抓质量提升
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围绕重点产业,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要素,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组织开展首届延安质量奖评选活动,落实奖励资金210万元。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9项,制定发布13项市级地方标准,累计修订地方标准61项。开展计量服务企业行活动,检定各类计量器具2.49万台(件),加大认证服务力度,获得认证证书2822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计划
延安市出台的《延安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联合延安大学建成延安市知识产权人才库,培育出可越冬菌草新品种广育1号,建成了南泥湾菌草产业化基地。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以洛川苹果延安小米延川红枣甘泉豆腐干为代表的30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宣传推介延安、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687.27亿元,位居全国品牌价值榜水果类榜首。推行知识产权奖励制度,落实奖励资金155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有效专利2061件,累计注册商标总量17411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8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均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党建引领
为企业注入红色动力
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深入推进两个覆盖,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党建示范点创建等系列活动,全市涌现出了五星级党组织18个,四星级党组织45个,三星级党组织44个。积极在小个专经济组织中开展双店评选等活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全市创建省级党建示范点3个、联系点10个,已建立小个专党组织640个,党员2131名,党建指导站44个,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通讯员 张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