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出生人口再回落,我国如何应对?
新华社记者 田晓航
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继续回落,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为何近几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落实有哪些进展?如何让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到实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有关专家作出回应。
多重因素造成出生人口下降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经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这一数字低于2020年的1200万人和2019年的1465万人。出生人口数为何持续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说,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生育顾虑等;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未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否会持续走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这需要综合育龄妇女总数、育龄妇女年龄结构以及生育率等因素来看。
“育龄妇女数量取决于以往的出生队列规模。”宋健说,1962年至1975年以及1981年至1997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均超过2000万人,在死亡水平缓慢变化的条件下,不同规模出生队列人口进入育龄期将影响育龄妇女总数。未来一段时期,1981年至1997年间高出生队列仍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体,但后续进入育龄期的妇女数量在缩减,由此导致育龄妇女总数持续下降,内部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这将给出生人口带来较大下行压力。
宋健认为,未来能否平缓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关键在于生育率能否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加快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缓解群众面临的压力,推动适龄婚育,提振生育水平。
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优化生育政策落实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就是希望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杨金瑞说。
废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3部行政法规;印发《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2021年支持427家县级妇幼保健院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2021年支持建设了6.1万个普惠托位;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推动优化生育政策落实。
一些地方推出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生育支持举措。例如,修改后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生育一孩延长产假60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江苏省苏州市对已备案的社会办普惠性托育机构,给予1万元/托位的建设资金补助和300-800元/人/月的托位运营补助;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率先推出育儿补贴金政策……
政策何时能够见效?杨金瑞说,人口再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不过,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政策落地需做好衔接,保障育龄女性权益
宋健介绍,各国生育支持措施大致可分为三类:时间支持,包括产假、育儿假、陪产假等假期制度;经济支持,包括给儿童的津贴、给家庭的津贴和给父母的各种照护津贴,以及税收减免政策;服务支持,包括社区托幼、公立托育机构、居家帮助、课后照顾等。
“推进性别平等的、平衡工作家庭冲突的以及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对于生育水平的提升都有所助益。”宋健认为,我国现在所采取的发展普惠托育、延长产假、设置育儿假等措施就属于这样的政策,同时,国家应继续鼓励从地方入手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经验。
宋健认为,要让生育支持措施落到实处,增强育龄女性生育意愿,需要做好政策衔接。
针对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婚育抉择方面的困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既要从家庭内部鼓励代际支持和男性参与,也要从家庭外部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