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开新局 追求卓越再出发
本报通讯员 袁文强 严坤
去年以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强化市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基调,认真落实“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3大任务,聚焦我市追赶超越目标和“三市”建设任务,充分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扎根天汉,争做服务县域排头兵。一年来,全市农合机构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深化改革发展、强化责任担当、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指引,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谱写服务县域新篇章。以党建促发展,党建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业务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去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79亿元,较年初净增74亿元,增速9.17%。各项贷款余额420亿元,较年初净增34亿元,增速8.69%。存款市场份额32.6%,贷款市场份额36.12%,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全年上缴税金超1.75亿元,全市11家县级机构全部位居县域金融机构纳税前列,是辖内唯一一家将各项税金全部上缴地方财政的金融机构,为地方财政增收作出了贡献。
立足“三农”,争做乡村振兴主力军。自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市农合机构运用“5321”扶贫小额信贷模式,累计发放扶贫贷款9.34万笔38.7亿元,带动8.86万贫困户、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坚持“四个不摘”总要求,继续按照“责任田”分工,肩负“包需求调查、包建档评级、包贷款发放”的“三包”责任,持续投放脱贫巩固贷2.36万笔10.46亿元。在多年扎根“三农”服务过程中,坚持以创建信用村、信用镇为抓手,持续开展逐村拔尖、批量授信、整村授信专项工作,至去年末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65.31万户,建档率91.2%,签约授信15.34万户127.39亿元,用信9.7万户78.06亿元。结合汉中农业产业特色,先后推出稻渔贷、粮菜保供贷、返乡创业贷、县域振兴批量贷等信贷产品,用特色化产品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留坝、南郑、佛坪等5家县级机构行社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两山银行”合作协议,累计提供授信10.61亿元,发放贷款4718万元,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聚焦“小微”,争做服务实体先锋队。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村,百家行社助万企”活动,各县级机构分别建立首贷金融服务中心,专门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量体裁衣式金融服务。当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14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97个百分点,圆满实现“两增”目标。按照市、县政府下发的重点建设项目清册,强化与党政部门沟通协调,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提供账户结算、财务顾问、信贷支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运用名单制精准营销机制,对全市382个重点项目、146个银企合作项目、231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上门走访营销,累计投放贷款21.89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全市农合机构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充分运用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为31.3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办理延期还本付息业务,助力1025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科技赋能,争做普惠金融排头兵。通过在边远村落建立金融e站,让秦巴腹地的农户、居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小额存取款、惠农补贴领取、社保缴费等便利服务。至去年末,助农e终端全年累计交易400万笔,交易金额27亿元。秦e贷、秦v贷系列产品上线后,各县级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确保数字化产品广泛覆盖各类人群,去年累计发放纯线上数字贷款17.86亿元,实现了一部手机即可完成申贷、审贷、提款、支付等操作,受到辖内客户的一致好评。
疏堵并举,争做金融安全守护人。去年围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主题开展宣传活动15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8万余份,覆盖10万余人,持续筑牢金融消费者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思想防线。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强化对异常账户监测和管理,指导金融消费者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进一步宣传、识别、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高拦截成功率。去年通过柜台服务拦截各类电信网络诈骗10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勇担责任,争做大爱信合志愿者。去年8月,全市农合机构与团市委联合开展“陕西信合‘圆梦金秋’青年学子助学活动”,共出资150万元资助11个县(区)300名贫困学子上大学,用实际行动检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面对去年夏秋季汛情高发态势,全市农合机构积极投身抗洪一线,坚持金融服务“不断档”,保持金融秩序安全稳定;全市2564名干部职工为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捐款23.76万元,彰显了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
新的一年,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以蓬勃向上、克难奋进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全力追赶的豪迈干劲,以披荆斩棘、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中再立新功,谱写助力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