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在加快融入秦创原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安康在推进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过程中,抢抓新机遇,借力大发展,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今年1月至11月,安康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同比增长32.9%;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增长45.3%;新增瞪羚企业3家、产业链重点企业100家,各类研发机构、双创孵化载体、科技服务机构等22个,各项创新指标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主体变创新主体
12月20日,在安康市宏达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艘安康泵船和江西省抚州市全液压绞吸新式船订单正在加紧赶工。
安康市宏达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董毅告诉记者:疫情给生产制造型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一形势下,公司紧急采取了生产技术转型、销售策略转变等一系列自救措施。值得高兴的是,疫情反而倒逼了我们走出舒适区,奋进开拓出新的市场。
开拓新市场,是新的机遇,也意味着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完成将液压运用到工程船等新技术转换,公司的市场吸引力将大大提升。宏达船舶及时将面临的技术困难进行广泛咨询,在政府的帮助下强化了企业技术中心力量,成立市级专家工作站,成功研发出2款全液压控制漂浮物打捞船和3款新能源船舶。
至此,宏达船舶完成了疫情倒逼开辟市场和市场倒逼技术转型的两次跨越。2020年宏达船舶完成产值1.17亿元,较2019年增长62.5%,这是在受疫情持续影响下取得的逆势上扬。
安康加快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完善重点科技型企业包抓帮扶工作机制,对250户重点科技型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创新孵化服务,聚力打造创新密集区,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家。
协同创新打破壁垒
全钒液流储能技术被誉为储能黑马,其安全性能、循环次数、功率容量和使用寿命等特质十分优秀,被国内不少专家看好。
坐落于安康高新区的陕西华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康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早在2016年就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成立了先进储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2018年成立了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开展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主的先进储能技术开发应用、孵化推广。
4月8日,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迎来了升级版,在华银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下,成为秦创原首批入驻企业。该创新中心推动液流储能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应用落地,以基础+产业化为研究方向,共申请相关专利达140余件,在储能介质绿色制备、离子膜国产化等一批产业链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共驻、共建、共享、共赢,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是安康推进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为探索平台孵化、安康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今年,安康由市级领导带队,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助推了全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赴外精准招商30余次,成功举办安康名优特色产品和重点合作项目走进江苏、浙江、湖南等重点活动,新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642个,总投资1186.76亿元,到位资金884.42亿元。
推动协同创新才能强化合作共赢。安康搭建合作平台,积极促进需求与成果精准对接,今年共征集科技创新合作需求171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42项,开展对接活动5次、合作签约项目5项。安康不断加速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今年累计完成技术成交额4.62亿元,是去年的2.15倍。
引才聚智厚植创新生态
如果说创新决胜未来,那么人才必将引领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进更多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安康已成共识。
安康聚焦招才引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家战略合作单位人才资源,先后促成100多名高端人才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安康市围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创新团队3个,累计引进高层次紧缺特殊人才238人,新增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队伍9个,新双创队伍6个,科技经纪人123人。
科技创新最紧缺的是人才、最渴望的是人才。安康以真诚的态度追求和凝聚人才,以更务实的举措关爱和保障人才,持续加大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2020年度全市科技支出达到1.66亿元,较上年增长27%,增长率排名全省第二位。今年市财政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300万元,市财政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特别是人才方面提供了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