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急难愁盼 提升城市品质
本报记者 李小伟
中心城区实施停车位改造新设车位5252个。
我市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围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强化系统治理,补齐城市短板,推动城市精细管理,提高服务质效,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标本兼治 扮靓城市形象
面对“十四运”环境保障、国卫复审等一场场大考,市城管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治痛点、攻难点、疏堵点,全面展现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新形象。
实施中心城区绿化亮化整治提升,强化绿化亮化管护,设置庆祝建党100周年、“十四运”主题花坛和亮化景观,优化美化城市绿地5万余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805.44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城区主干道、背街小巷亮灯率达95%。结合“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强力整治“十乱”现象,综合治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顽疾,深入开展户外广告、违法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拆除违规户外广告2.5万平方米、违法建(构)筑物7.63万平方米,城市主干道沿线和天际线面貌持续改善。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一厂一策”推动37个沿江镇38个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提升。加快建设“城市驿站”等便民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公厕数量提升至225座,全部免费开放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完善行政区域划分和监控坐标编码,建成综合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天行健”渣土运输管理平台、智信执法人员在线监管系统等行业专项应用,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联动的智慧城管运行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开展提升城管执法服务水平活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构建出“依法行政制度完备、权力运行规范透明、执法服务保障有力”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
攻坚克难 提升供水质量
11月9日上午,石门供水工程投用仪式在石门供水调压站举行,标志着涉及千家万户用水的石门供水重大民生工程提早建成投用。莲湖路临街商户伊盛祥餐厅业主说:“自石门正式供水以来,用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水质变好了,烧水后的水壶也没水垢了。”石门、长林供水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放眼汉中发展大局,立足保障改善民生、优化城区供水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重点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面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艰巨考验,市城管局扛牢使命、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抓项目、保供水、提质量。
实行项目建设进度日报制,通过发送工作联系函、下达交办单等方式,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先后协调解决建设难题100余个,促使项目高效推进。石门供水工程提前2个月全面竣工,向中心城区60万居民供应优质安全稳定的地表水。长林供水工程即将建成,投用后将与石门供水工程构成互为备用、互联互通的城市供水体系,保证中心城区用水安全稳定。全方位加强“人、物、技”联防联控,持续强化水源地、净水厂、输送管网等重点环节安全监管和环境整治,确保供水质量绝对安全。坚持每月对中心城区各水厂、出厂水、管网水进行抽样检测并公开公布。石门供水工程正式供水以来,106项水质指标全部稳定达标,各城市管网节点、端口压力、出水流量全部稳定正常。同时,结合“进、知、解”活动,抽取200户居民开展为期4个月的入户检测,确保群众用水稳定、安全放心。
统筹施策 保障天然气供给
近年来,随着“气化汉中”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天然气普及率已达86.3%,用气需求不断攀升,天然气供需总体呈现紧平衡。为保障安全稳定用气,市城管局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全面做好天然气保供工作。今年全年合同气量9508.1万方,目前实际供气量7568万方,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紧盯“全域、全时段、足额供气”的保供目标,制定中心城区采暖季天然气保障工作方案,修编完善“压非保民”应急预案,成立天然气保供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衔接、政企联动、监测预警、随时调度”机制,统筹推动保供工作。分类摸排用气底数,建立各类用户台账,科学合理预测用气需求,严格执行分级保供措施,保障民生用气平稳。
实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年”行动,累计投资12.63亿元,相继建成宁强至汉中长输管线、汉中至南郑线、铺镇转盘至兴汉路复线、跨三号桥管线、石马路至陈仓路等天然气管线,新建市级LNG应急储气调峰站、城西调压站、江南门站,完成老君气化站提档升级,先后闭环改造中心城区老旧管网13条15公里、小区9个,进一步提升了城区管网输配能力,有效解决城西、城东及大河坎片区供气压力不足问题。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层层压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燃气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及时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坚持采暖季抽取200户居民入户检测用气情况,充实壮大应急队伍,上线运行远程燃气泄漏报警监测仪,布设SCADA系统和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快推行物联网表更新换代工作,建立健全“人、物、技”三防体系,确保群众安全用气、温暖过冬。
深度挖潜 缓解停车难题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实施,根据中心城区车位分布情况、闲置资源现状、重点路段停车难成因,编制完善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制定《中心城区停车位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三年累计新增车位8.64万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停车位供需平衡。
以停车项目为载体、闲置空地为拓展、临时泊位为补充,利用闲置土地、拆迁征收未开发空地、边角地带、人防工程新增停车泊位。加快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西新街、龙岗大桥、天汉大剧院等停车项目建设,配建汉台中学、汉师附小地下停车场,开放米市巷、南团结街汉宁路交会处临时停车场,恢复国贸酒店、现代国际地下停车场,科学取消、合理规划增设道路停车泊位,有效缓解医院、学校、政务中心、商业街区等重点地段停车难问题。同时,实施中心城区停车差异化收费,鼓励具备安全管理条件的机关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停车场,支持社会资本方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
集中整治部分小区配套车位只售不租、租价过高等问题,释放晨晖帝景、玫瑰庄园等小区地下闲置车位。加快完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实施汉江首府等小区地下车位智慧化试点改造,促进静态交通高效运转。健全停车执法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巡逻、执法车摄录、监控抓拍等措施,严格查处机动车乱停乱靠、随意侵占人行道等行为,坚决整治占用公共资源私设私划车位现象,严肃处理违规收取停车费问题,实现停车管理执法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