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凌云志 天堑变通途——回顾宝鸡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形成的往事
宝鸡因路而兴,路是宝鸡人的情怀所系。当前,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在铁路方面,西宝、宝兰高铁贯通运营,形成了由陇海、徐兰、宝成、宝中、宝麟铁路构成的“两横三纵七辐射”铁路网。宝鸡机场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即将开工,麟游通用机场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宝鸡被国务院确定为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 宝天铁路建设大军奋战在建设工地(翻拍照片)
一座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城市,为何在交通上发展得如此迅速?回望历史,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去寻找发展的源泉。
带领群众 修建公路网
历史上,宝鸡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鸡人民迫切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满足人民各种物质文化需要。
宝鸡解放不久,中共宝鸡地委和宝鸡分区指示各市、县委和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抢修辖区内公路及国民党军队溃逃时被炸毁的桥梁,以便支援前线,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宝成铁路建设者抬运施工机械(翻拍照片)
各县广泛发动群众,按照战时要求,抢修川陕公路和渭河大桥,以及宝鸡至平凉、西安至兰州等有紧急军运任务的公路。同时,以乡村为单位,组织群众成立护路队,昼夜巡逻,保证公路畅通无阻。
时间到了1951年11月,宝鸡专署接管了陕西省公路局交接的西兰、川陕、宝平等公路工务段,派出干部对各工务段进行组织整顿和清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修路规划。此后连续几年,在冬春季节对辖区公路有计划地进行大普修。西兰、川陕公路以道路养护为主,普修改善。咸阳至宝鸡公路、凤翔至千阳公路、周至至益门镇公路由过境县逐段整修路基,改善路面。据统计,1954年至1955年,共新修公路765公里。
1956年《陕西省地方道路修建标准(草案)》下达后,全省掀起了修建公路热潮,各市、县(区)自定项目,积极修建简易公路和大车道、驮运道,方便了群众出行。宝鸡专署重点修建了宝鸡通往太白咀头镇的驮运道,以及凤翔至麟游两亭的公路、麟游至永寿的公路。此时,南去太白,北去麟游、永寿的道路才得以畅通无阻。
至此,以宝鸡为中心,通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公路已经完全顺畅。宝鸡的西部公路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不畏艰险 打通宝天线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前后用了7年时间,修建了宝天铁路,当时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始终未能正式行车,宝天线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有“西北大干线盲肠”之称。
1950年春,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下达了修筑宝鸡到天水段铁路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和陕西省军区部队在参加解放大西北诸战役后,奉命移师秦陇山地、渭河两岸,开始修建宝天铁路。
同年5月,成立西北干线工程局,并设宝天工程处负责本段改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此时,军工、路工合计多达5.5万人。
▲宝鸡火车站广场前的浮雕纪念墙
宝天铁路南临湍急的渭河,西穿险峻的山岭,全线地质恶劣,施工艰险。人民子弟兵克服沿线环境艰苦、房屋奇缺、运输阻塞、不谙修建技术等重重困难,奋战8个月,全线完成土石方400余万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部队负伤1086人。仅六十四军建制内就有533位战士负伤累病,56名年轻战士光荣牺牲。
1950年初冬,宝天线工程即将竣工时,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部队奉命撤离工地,开赴抗美援朝前线。
当年底,西北军政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区1951年动员民工修建铁路实施方案》,提出1951年内宝天铁路畅通,天水兰州线的天水至甘谷段通车。此次施工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共动员组织31222名民工,历经7个月完成任务,宝天线终于顺利通车。
1951年6月,铁道兵团4000余人开赴宝鸡,参加修筑宝天铁路一期改建工程。1954年7月,改建工程结束。改建后,宝天铁路质量得到提高,全段列车运行时间由解放初期的12小时缩短为5至6小时,运输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
当时,由于宝天铁路沿线地质复杂,加之渭河水流湍急,流向不定,滑坡、崩塌、坠石、泥石流、路堤变形、隧道坍塌、河岸冲刷等地质灾害和路基病害时有发生。1955年1月,宝天铁路第二次改造工程开始,计划投资6250万元,实际使用投资5104万元。三年后改造工程结束。
宝天铁路全长153公里,有隧道125条、大小桥涵280余座,其修建工程历经三次后竣工,不仅促进了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西北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攻克秦岭 蜀道变通途
60多年前,“蜀道难”这一千古哀叹,因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而破解。
1952年7月1日,宝成铁路在成都破土动工。两年后,铁道部在宝鸡成立了宝成铁路建设指挥所,设立了材料厂和长途运输队,调来大批筑路工人、民工以及马车、架子车等运输工具。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紧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帮助运输木材、钢筋、水泥、砂石,同时供应大量面粉、猪肉、蔬菜等生活物资,以满足工地需要。
修筑宝成铁路的重点工程在宝鸡市秦岭北坡区段。市区至秦岭主脊间地势险要,工程相当艰巨。其航空距离仅25公里,而高程相差900米,平均坡度35%。这段线路有隧道48条,建筑长度达17.122公里,平均每公里有隧道380米。
为了爬坡,铁路线过杨家湾站后,接连形成了马蹄形展线。通过观音山站后,向南再转弯向北跨过清姜河上游,形成了第三个马蹄形。接着穿过高山群脊,在枣园沟与灯台沟间用“8”字形螺旋线,使线路回转360度。这种复杂的铁路工程,在世界铁路史上也属罕见。
在这场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工人们采用了不少新方法,创造了许多惊人纪录。田克会青年突击队在开挖导洞时,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星期的定量。工程师吴成山创造了在沙夹卵石地段修桥不用打桩的方法,既缩短了施工时间,又节约了大量财力。
经过数万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1956年7月12日,宝成铁路南北两段在甘肃省黄沙河桥胜利接轨,比计划提前13个月建成。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出席了剪彩仪式。
宝成铁路的建成,为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宝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推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辈们用智慧、汗水和鲜血,奠定了宝鸡交通枢纽地位,给后人做出了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这些往事,已经深深刻在了宝鸡发展史上,也深深印在了宝鸡人的心上。
记者感言
勿忘先辈 常怀感恩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与宝鸡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可谓满目疮痍。公路,要么是崎岖小路,不通车辆;要么是破破烂烂的土路,车辆难行。至于铁路,有一条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的宝天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信心与决心,甩开膀子,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交通建设之中。宝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部修通了公路;铁路向西向南延伸,穿过崇山峻岭,跨过深沟大河,打通“肠梗阻”,天堑变通途。先辈们吃着简单的饭菜,用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成绩。
勿忘先辈,常怀感恩。如今,当我们享受着高速公路的便捷、高铁的舒适之时,不要忘记,曾经有一群敢于战天斗地的先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艰辛甚至牺牲。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奋起之志,这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坦然面对工作上、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才能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什么时候,追求幸福、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付出和兢兢业业的投入,像前辈们一样,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宝鸡日报记者王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