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三抓”铺平乡村振兴开局路
本报通讯员 李刚
今年以来,洋县立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打响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深入实施抓动态监测、抓就业创业、抓环境美化的“三抓”模式,在保障农户稳定增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打赢乡村振兴战打下坚实基础。 抓动态监测 巩固“成果”稳开局
今年85岁的张芳成,身体虚弱,儿子61岁,天生残疾,家里只能靠着低保、残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生活。“像这样的兜底户是村上动态监测的重点户,我们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作了分工,保证每周都入户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判、解决,在我们层面无法解决的,在第一时间上报。”庙垭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今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洋县积极建立排查与对标结合摸清问题、研判与核查结合对症下药、交办与回访结合确保成效的“三个结合”机制,实行周排查、月比对,细化监测网格,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点的户筛查上报,县级行业部门每月开展一次数据集中比对,反馈疑似风险点到镇村核实。同时,针对疑似风险点,召开镇(街道)、部门研判会议,逐户盘点、分析讨论,组成县级核查组入户核实,并将核实后的问题书面移交部门和镇(街道),建立问题、责任、措施“三张清单”,责令限期整改。截至目前,新纳入“三类人群”94户310人,系统“三类人群”累计达到868户2695人。
抓就业创业端稳“饭碗”底气足
“在家门口务工,吃住在家,省了务工成本,上班时间还很自由,不会耽误我每天接送孩子上学,一个月算下来也能挣到3000元,既能照顾好家里,又能增加收入,真的很好。”日前,在洋县绅宝利制衣厂车间内,一边低头做手工的张梅说。
今年37岁的张梅,老家在洋县溢水镇时家坡村,家里有6口人,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一直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短工。2017年,易地搬迁进城在李家村安置点。现在她老公通过“春风行动”,被劳务输出到如皋市务工,她又在社区工厂上班。
在洋县,张红梅女士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今年,洋县持续加大“社区工厂”就业模式的扶持力度,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技能培训、加强融资服务、落实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引导移民搬迁社区积极兴建“社区工厂”,帮助搬迁人员落实好就业政策。目前,以李家村移民新区——绅宝利制衣厂、磨子桥产业孵化园、激光科技产业园、新能源生产园等为代表已累计解决就业8000余人。同时,与江苏省如皋市签订产业合作、协作招商、劳务协作等协议,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万人,创经济收入12.8亿元。
抓环境美化扮靓“面子”更宜居
龙亭镇柳山村以“三村五区”为发展目标,多方整合资金,投资1453.4万元,硬化、拓宽村组道路8.4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座、文化休闲广场2个、塘库治理2个。同时,又将柳山环线、村内塘库、柳山湖等自然资源有机整合,进一步发展“桃李小院”“庭院经济”等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全村美化、亮化。
去年以来,洋县先后制定下发了“五边治理、四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方案,以镇边、村边、河边、路边、屋边环境卫生治理为重点,推进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建设。目前,全县投入人居环境改善资金达到3.36亿元,配置户垃圾桶63351个,公用垃圾桶1431个,垃圾箱1055个,修建垃圾池100座,购置各类垃圾收集车213辆,各类运输车951辆,建成垃圾填埋厂5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0.3%,村公厕覆盖率已达45.2%,路灯安装率达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