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衍生出30多种特色产品
本报记者 衡俊昌 张玉文
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大鲵分布气候最适宜、数量最多的地区。我市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大鲵之乡”,“汉中大鲵”同样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近年来,城固县依靠大鲵养殖龙头企业,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一些群众通过养殖大鲵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城固县的大鲵龙头企业——陕西华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规模化养殖:昔日濒危物种,如今带动致富
由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上世纪80~90年代,这个被称为“动物活化石”的物种被人为过度偷捕,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种群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因而2006年大鲵被列入二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大鲵的生存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加之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成熟,种群数量日益扩大,仅城固县大鲵养殖量就超过2000万尾,现在人工养殖的大鲵不再列入二级保护动物。”城固县水产站站长田炜表示。
从城固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记者来到了老庄镇毕家河村陕西华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鲵种苗养殖基地。这里属于丘陵低山区,海拔适宜,空气清新,水质清澈,没有工矿污染,植被良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大鲵生长繁衍提供了保障。
形状如棋盘一样的养殖基地里,1000多尾大鲵“种鱼”正在孕育新的生命。“我负责看管照顾娃娃鱼育苗,每月能挣5000多元。”在养殖基地打工的王全明介绍。他在这里打工还能学到养殖技术,看到养殖大鲵效益好,在公司的组织带动下,他和周围的几十户农户纷纷干起了大鲵养殖。“我们采取现代化发展模式,农户负责专业养殖,公司负责统购统销。”陕西华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虎说。“仅今年上半年,就帮助群众销售娃娃鱼50000多公斤,群众获利400多万元。”
精深化加工:大鲵全身是宝,关键在于研发
“大鲵全身是宝,5至6斤个头的大鲵最适合食用。”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里养殖的大鲵除了食用外,绝大部分都将进到园区进行精深加工。工作人员口中的园区,正是位于城固县三合循环经济工业园中的大鲵产业园。
在位于园区的该公司展厅,陈列着公司研发的由大鲵的“皮、肉、骨、油、脏器”等部位生产的近30个品种的系列护肤品和系列食品。李忠虎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专业,先后在多家药企从事医药研发生产工作。他创办公司后,公司研发人员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取得“制备大鲵活性肽”等专利。相继开发了大鲵面膜、精华等系列护肤品和大鲵肽粉、片、酒等30余款产品。目前已全部获批生产,使大鲵真正实现了综合利用。
换鞋、穿防护服、反复消毒……在经过了多道“关卡”后,记者进入了园区大鲵产品精深加工车间。“我们制定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严格保障产品质量。”车间技术人员介绍,从产品理化实验到生产设备,从万级生产车间到专业生产工艺,大鲵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一直向着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迈进。
产业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融合不断深入
“我们在全市多地和西安、深圳等大城市,开设了大批产品体验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忠虎表示,为拓宽大鲵销售渠道,我们通过大鲵生活场景展示,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大众介绍大鲵肽系列营养产品的价值所在。目前,该企业已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建设体验店,力争今年实现大鲵系列产品体验店30余家,2023年完成300家目标。
“品牌打造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希望通过努力,打破大鲵产业链条的初始性,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实现多元化发展。”李忠虎介绍,未来企业将进一步规范公司大鲵生态养殖区域仿生态环境及管理条件,实现生态繁育养殖技术规范化、科学化,以保证大鲵系列产品生产所需大鲵原料的品质。公司也将继续开展大鲵肽生物酶解工艺创新技术的深度研发、生产,以促进大鲵从生态养殖、护肤品、食品生产到围绕大鲵相关的物流、印刷、餐饮、旅游、健康体验、服务三产高度融合发展。
“下一步,城固将充分发挥大鲵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全产业链条打造、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挖掘大鲵产品内在价值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田炜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