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家门口党校”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镇利用辖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成立校地联合党校,可以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专业技术培训,补齐党员能力‘短板’,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充电蓄能’。”近日,汉台区宗营镇党委书记马飞在校地联合党校成立时说。
汉台区有党员28380多人,其中农村党员8000余名。过去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依靠镇、村(社区)党组织分散开展,大多读读报纸、念念文件,内容不统一、集中轮训机会少。今年换届后,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岁,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3.6岁,急需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更新提升。
“我们跟宗营镇签订校地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乡村振兴校地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派出32名专业对口的教师和学生成立8个乡村振兴技术指导站,培养在乡村旅游、林果技术、食用菌、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电商等方面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力说。
2018年以来,汉台区委党校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力量下沉,党课向镇村前移,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发展壮大家庭农场、打造本土农业明星品牌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开设“点单式”乡村振兴人才课程,先后在汉王镇、徐望镇、七里街道办事处、武乡镇和宗营镇建立五所镇(街道)党校,在最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地方开展培训和实践,这种“小党校、大培训”因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成了农村党员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党课培训特别受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我们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我们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宗营镇郭湾村女支书赵汉梅笑呵呵地说。
七里党校围绕“城市治理”主题,设立“理论大讲堂”“党性课堂”“业务提升班”“道德讲堂”“木兰学堂”等。“木兰学堂”对接“木兰夕学”项目,针对妇女需求开展素能提升,已开展婚姻家庭、女性维权、手工编织、果树栽培等20余堂培训课程。“经济独立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地位,我现在在小区物业做家政服务,每月有1800多元工资,不仅受人尊敬,生活有规律,还增长了见识呢。”博望社区“木兰学堂”课上,一位姐妹自豪地说。
2019年6月,汉王镇在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夜校的基础上成立“汉王党校”,从陕西理工大学、区委党校、先进模范和“乡村能人”中聘请15名专兼职教师,以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为首要任务,紧贴镇村实际,采用党员和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设了村党组织书记素能提升、女干部能力建设、村“两委”成员及后备力量培养等主体班次。组织师资力量下沉至15个村(社区)开办“流动党校”,精准开设家政服务、钢筋工、泥瓦工等课程,培训劳动力2100余人次,引导创业就业4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该镇牛尾村曾经创立陕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为纪念这段光辉历程,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力量,汉王党校以“牛尾泉党支部”旧址为基点,开设“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建党百年团建拓展训练课程,模拟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旧址、聆听先烈事迹、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团建拓展等。
“村里老党员人数多且有威望,上完党课的党员主动成了党委政府的宣传员,他们去做思想工作比镇村干部宣传效果好多了。”汉王镇党委书记黎栋说。
“我是一名党龄55年的农村老党员,党校老师把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讲得符合村里实际,我们老头子爱听,也在想怎么出份力呢。”今年80岁的老党员吴有程说。
本着基层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徐望镇乡村振兴大讲堂围绕农业种植、“厕所革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增强。以荷文化为底蕴,打造出“梦里荷塘月色,画里山水徐湾”的乡村旅游品牌,荷花节吸引本地游客11.58万人次,吸引外地游客5.6万人次,3个月创收129.3万元。
“区委党校把教学点延伸到基层一线,让村(社区)党员在家门口就近就便走进‘主阵地’接受教育培训,把党的方针政策直接送到最基层群众的心中,实现了党课教育零距离。”汉台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明辉说。
今年上半年,汉台区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党员4313人次,党校教师下基层讲党课22次,培训党员3000余人次,5个镇(街道)党校累积讲党课300余场,培训党员和群众2.1万人次。
“‘十四五’期间,汉台区镇(街道)党校要实现全覆盖,让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在家门口走进党校课堂,听党话,跟党走!”汉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建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