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山前线到中印冲突—— 三十四年间 父子戍边卫国双双立战功
文侠 金鑫
最近,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干部姜书明的家可谓三喜临门:他因长期致力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践行并宣传“文明出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被评为商洛市“文明市民”;儿子姜齐所带领的连队因驻中印边境,连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姜齐所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姜齐个人也荣立个人三等功;姜齐连续两次推迟的婚礼,也如期举行。
由此,引出姜书明34年来和儿子,先后参军服役报效祖国,一个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一个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荣立三等功的动人故事。
参军上老山实现戍边卫国理想
1964年,姜书明出生在商南县湘河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个年代,有关部队战争的露天电影是孩子们了解军事知识的重要渠道。对他来说,《铁道游击队》这样的电影是永生难忘的记忆,也是培养自己英雄情结的真正启蒙。
“18岁实现了梦想,满心欢喜奔向部队。只想着能为国争光,没想着能立下战功。”1982年,他如愿步入军营,成为解放军某部高炮营三连驾驶班一名光荣的战士。
到了部队,他被部队的光荣历史深深震撼,自己所在的兰州军区某部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他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年,姜书明养成了训练有素、精准研判的好习惯。
1985年12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姜书明正在连队忙碌,突然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连长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姜书明所在部队被上级确定参加老山轮战。听到消息后,他和战友们顿时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动员会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积极递交请战书,要求上战场英勇杀敌,请求到任务最艰巨、条件最恶劣、战事最激烈的地方去执行任务。
“写血书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刚开始用牙齿咬破指头,但每写一个字就要用力挤压,也有战友拿小刀割破手指写字,十指连心,每写一个字都是钻心的疼,虽然疼但还要写。”姜书明回忆说。
为了适应战场的需要,临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强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姜书明和战友每天早上5:30分起床,最开始负重十公斤跑步,到后期负重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公斤跑十公里,而这仅仅是早餐前的训练。白天还要进行正常的军事业务训练和学习,而晚上继续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那时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们之所以坚持坚持再坚持,是因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支撑,谁也不愿意在训练中落后拖了连队的后腿。
正式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后,高强度的训练才暂时停止,转为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越南人背信弃义,侵犯我国领土,杀我边民,作为军人,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我们守土有责,我们不上谁上?只有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才能保卫国家的安宁,这是军人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员战前动员的讲话,让大家更加有了士气。
经过几天的长途颠簸之后,姜书明所在部队来到了云南省文山州,再次进行为期3个月环境、气候以及针对越南的战略战术训练。
穿越生死线 胆大心细立战功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反应快。”这是姜书明所在部队首长对他的评价。在云南,承担运输工作的姜书明,主要负责给连队运送给养。由于越军经常进行炮火封锁,运输部队有时晚上向前线运输物资,为了加强隐蔽,只能闭灯驾驶,夜间闭灯行驶对运输兵是巨大的考验,胆大心细的他,凭着高超的技术和已有的驾驶经验,沉着谨慎地完成了任务。
运输途中,路过烈士遗体转运站是常有的事儿。“看到牺牲的战友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内心五味杂陈,含泪给逝去的战友擦拭身体,真是肝肠寸断。”姜书明说,平静之后,自己和战友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化悲痛为力量,再赴战场奋勇杀敌。
一次,姜书明执行完任务,在返回途中突然遭到越军炮火猛烈袭击,人和车瞬间被炮火包围,爆破声震耳欲聋。姜书明不顾危险继续前行,一发炮弹快速落在车辆前方约两三米的地方,刹那间他的视线被爆炸掀起的沙石和气浪遮挡,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车辆剧烈颠簸将人甩起后又重重砸下,姜书明整个身体失去重心。危急时分,他出自本能紧紧抓住方向盘,踩下油门,车辆似乎动了动,踩油门,再踩,摇摆不稳的车辆向前飞奔起来,姜书明如释重负,在紧张又焦虑中穿越了生死线。几公里后,姜书明在一处安全地带隐蔽下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几乎是冒着战火“飞”过来的,拍拍打打全身上下,胳膊腿都是完好无缺的。下车检查,发现车头、玻璃、大箱受到损坏,其他地方都无大碍。姜书明定定神,这才赶快将车开向目的地。
一年半后,防御作战结束,姜书明和战友离开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在老山前线,姜书明穿越艰险,屡次历险不退缩,遭遇大难不屈服,表现英勇,保证了前线物资供应。1987年,部队为其颁发的一等功受奖证书中这样写道:“姜书明同志在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中,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完成任务出色。”
“和逝去的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一等战功可以说是非死即伤,我除了脚踝受伤以外,身体完好无损,能活下来就是奇迹,就是幸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军人就要对党忠诚,爱国报国,无怨无悔。”这是姜书明的肺腑之言。多次在战火中穿梭,姜书明哪一次不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呢?
姜书明参加的老山八里河东山战役,是自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以来中越边境最大的战事,我国一举收复并占据中越边境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为整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些年,姜书明先后3次千里迢迢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和八里河战场遗址,凭吊战友,寄托哀思。
子承父业培塑新时代家风
姜书明很少谈起有关战争的事情,光是战争期间的失眠就让人备受煎熬,惨烈的战场情景带来的精神创伤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到现在,姜书明还患有“战争后遗症”,他平时不看战争片,不参加葬礼,害怕战争的残酷再次萦绕心头。若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熟悉姜书明的人也很少知道他过往的经历。
1988年退伍后,姜书明从部队到地方,从商南县到商洛市,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做起,勤钻研,善学习,先后担任副科长、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主任,现在成为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副处级干部。
岁月匆匆,晃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姜书明的儿子也一天天长大了。1991年出生的姜齐,如愿考进了西安美术学院。儿子姜齐对父亲的事情知晓的并不多,但父亲曾经在战场上立功受奖的巨大荣誉却一直激励着姜齐,使他很早便有了与父亲一样参军报效祖国的念头。
姜书明得知儿子有了当兵的想法后,和儿子有过一次很正式的谈话,姜书明告知姜齐,这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也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部队是展示个人价值的好平台,更是维护国土安宁的大熔炉。要珍惜机会,争取有所作为。姜齐当即向父亲表态,一定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在父亲的激励下,姜齐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于2014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送儿子姜齐去部队的那一刻,姜书明内心也有不舍,但在他看来,国家利益大于个人情感,部队的大熔炉是锻造优秀男儿的最好地方。
“虎父无犬子。”军人家庭出身的姜齐,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时时刻刻保持着不服输的劲头。在军校时,综合演练每天负重行军都在40公里以上,多次安营扎寨、拔营转战、进攻预防、袭扰追击等,这对姜齐是个不小的挑战。姜齐勤学苦练,一步步超越了自身体力、耐力、毅力的极限,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进入部队,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参谋业务,姜齐都能达到较高水平。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执行任务,姜齐都能主动冲在前面。因表现突出,参军4年后,部队破格将姜齐从排长提拔为政治指导员。
2020年,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姜齐克服高原不适,严格按照要求执勤,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由于队伍建设全面过硬,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姜齐所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姜齐也荣立个人三等功。
由于部队工作的需要,2019年已经领取结婚证的他,连续两次推迟婚期,直到前不久举办了结婚典礼。
“军魂铸就家风,大爱成就最美。”商洛市将姜书明家庭推荐为“2021三秦最美家庭”,这无疑是对军人家庭的最好认可。2020年,姜书明维护正义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被评为商洛市“优秀市民”,2021年因长期致力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践行并宣传“文明出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被评为商洛市“文明市民”。
“生在新社会,长在国旗下;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回忆峥嵘岁月,姜书明坦言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有尊严,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