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强力推进秦巴生态保护及修复治理
(通讯员 田彦新)近日,秦岭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略阳县白水江镇梁家湾采石场矿山地质治理工程,顺利通过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联合组织的竣工验收,完成总投资217.7万元,治理修复生态面积达1.98万平方米。同时,2020年—2021年度7个中省专项资金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正式组织实施,总投资达5640万元。这是我市从三个方面着手强力推进秦巴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取得的成效。
优化国土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明显增加。在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的试划工作。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通过省政府审查报自然资源部核查,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003.22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36.92%,较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增加1495.76平方千米,增加比例为5.52%,为绿色循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严格审批监管,生态优先成为铁规矩。坚持规划为纲、环评在先、集体会审原则,对涉及秦巴山区的开发建设活动从严审批,对不符合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在办理矿山新立、延续、变更、转让登记前,辖区县区政府必须组织相关部门联合会审并出具审查意见,避免监管盲区和死角。
为精准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先后完成秦岭地区284个矿山环境综合调查,并顺利通过省市专家评估验收,启动开展巴山地区矿山环境综合调查,有效夯实全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基础。
为切实加强执法监管,高压推进秦岭区域“五乱”整治、卫片执法和“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目前,全市共排查建立乱采乱挖和乱搭乱建整治问题台账215个,经县区政府全部整改到位后,市自然资源局已牵头销号备案。上半年确定的4件土地违法市级直查案,正在依法依规查处。
加大资金投入,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明显。市自然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省相关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统筹治理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全市申报2020年中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储备库入库项目8个;申报2022年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大类16个子项目;申报国家2021年—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生态修复项目87个。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推进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手段,督促生产矿山严格落实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和“边开采、边治理”规定。
加快正在实施的16个中省专项资金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进度,2018年—2019年度9个项目已全面完工,完成竣工验收2个,完成投资3900万元;新争取的2020年—2021年7个中省专项资金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6个已完成勘察设计审查,5个已启动招标;工程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全市555个矿山有544个已基本整治到位,剩余11个正在治理,累计完成治理投资5.05亿元,治理恢复面积73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