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红色故事 | 城乡巨变 西秦换了人间——致革命先辈孙宪武的一封信
敬爱的孙宪武前辈:
您好!
在写这封信时,您已离世72年。作为中共扶风县工委书记兼扶风县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您在波诡云谲的岁月里,碧血丹心写赤诚:革命是您人生的重大实践,当您把生命交给党的时候,即便面对跳入深谷的惊险,承受皮开肉绽的煎熬,也会展现惊人的平静、视死如归的豪情。
宝鸡人民公园鸟瞰图。赵彬瑞 摄
一个人出生的时代,会对人一生产生深远影响。1914年,您出生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天度乡下寨村,那时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百姓痛苦不堪。家人供您在县城读书,18岁时高小毕业,在和同学漫谈今后志向时,您说:“我们是扶风人,当效班(超)马(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好男儿志在四方,我的志愿就是当兵打日寇。”1932年,您报名参加国民党部队,其间与几位地下共产党员朝夕相处、互为了解,经进步人士窦文德介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1936年“西安事变”后,您和李特生、窦仲龙等人建立了“西北抗日救国联合会扶风分会”,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48年,您成立扶风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战斗,5月20日,在分散突围时不幸被捕。在狱中,您坚贞不屈,刻下铮铮誓言:“为了求真理,哪怕活剥皮!”直至第二年被敌人杀害。您的一生险象环生、艰苦卓绝、不屈不挠,映照高尚人格。
我时常在想,您那个时候除了上学从村子走到县城,再就是有短暂去过陕北的经历,人生轨迹基本都与乡村为伴。您的人生理想应该是很纯粹的,就是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您可曾想过,待革命胜利后,家乡会长成什么模样?这封信向您报告:如您所愿,如今,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而且城乡环境发生巨变。
先说农村吧。旧社会的农村处处破败凋敝,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我曾看到过拍摄于抗战时期的一张宝鸡乡村老照片,农民驮运羊毛和物资的骡马队,行进在灰墙土瓦前,人风尘仆仆、眼神暗淡。
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赵彬瑞 摄
新中国成立后,宝鸡农业农村面貌不断“焕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发展突飞猛进,经历了这么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农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村探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乡村建设以解放农业生产力为前提,面貌较旧社会发生显著改变;第二阶段是“富农民”,这个时候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很多村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村民“口袋”充实,生活条件向好;第三阶段是近十几年来,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农村发展和群众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尤其这十多年间,我深切感受到农村亲切可人。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门前水泥路,户户庭院景宜人,旱厕变成水冲厕所,畜禽养殖有专门的养殖场,粪便、垃圾、污水都得到妥善处理。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主题文化广场、农耕风情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等成为农村人充实“脑袋”的承载地,“软硬件”建设让农村变“绿富美”。
农村老百姓,享受这种恬静、整洁、多彩的生活。扶风县段家村一位张大妈告诉我,老年人想着怎么把身体搞好,给子女能多帮衬就多帮衬一下,一家人鼓着劲想把日子往好里过。
再给您说说城市变化。宝鸡这些年,也是基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越来越有现代气息。刚解放时的宝鸡,城区可以说就只有一条街——中山路,宝鸡城的西城门就在现在的西关家美佳超市跟前(当时还带有城墙),东城门就在原曙光路照相馆附近,当时整座城区俨然就是小城“小骨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宝鸡经济发展,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宝鸡城区不再仅限于狭小的渭河两岸的20平方公里范围,而是北上蟠龙塬,南至秦岭北麓,向东将陈仓区城区揽入其中,规划面积增至117平方公里,如今宝鸡城区,犹如展翅雄鹰。
宝成铁路经过美丽乡村。李志良 摄
道路变长了。从最初稀疏的8条“线”,变成504条“线”,纵横交错织成的路网,总长度从7.44公里飙升至538.2公里。城乡不仅有公交车、县际班车做交通工具,很多家庭都有了小轿车。宝鸡与外界不仅有多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连,不久还会有机场,让宝鸡与五湖四海通联步伐进一步加快。
桥梁变多了。从渭河上没有桥,到现在仅市区段就建了13座桥,有宛如彩虹的神农大桥、古色古香的东岭廊桥、现代感强的陆港大桥……这些大桥,都是城市风景线。
宝鸡拥有2770多年建城史,一代代宝鸡人,对城市进行“打磨”,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体现深度的精神意蕴和对于美学的追求。像新建成的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和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地标性建筑,用建筑语言表达城市的抱负,这里藏重器、收美物、聚精品,讲好宝鸡故事,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让宝鸡成为西部宜居宜业“首选地”。
为了让城市变绿、变美,宝鸡人坚持不懈增绿。尤其近年来,按照“城市就是景区、节点就是景点”的目标,加速综合性公园、广场绿地、小游园、市域内水系游园等建设,并在游园绿地内安装健身器材,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活很惬意。
给您报告的这些情况,都是我所感知到宝鸡城乡变化的一个侧面,而非全貌,想想我们今天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的东西,应该都出乎您的想象。我们能享受到这么美好的生活,不能忘记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从学习你们的事迹中,我们在汲取奋斗力量,让信仰成为发愤图强的基因,引领我们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更高水平,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您安息吧!
宝鸡日报记者 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