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红色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任芳
走进南郑区汉山镇何挺颖烈士故居,青砖黛瓦的四合小院古朴简约,门前纪念广场上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沪上学子,投笔从戎登井冈,端为国人争民主;天汉才俊,洒血捐躯眠岭南,旨在中华建共和。”侄子何辛为何挺颖烈士敬献的这副挽联,正是这位天汉英烈、井冈元戎短暂而又辉煌一生的写照。
1925年年底,何挺颖经刘秉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带领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阀近四个团的兵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9年1月,红军主力向赣南进军途中,何挺颖身负重伤,后遭敌袭牺牲。
何挺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汉山脚下一代代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汉山村离何挺颖烈士故居不远,说起烈士的事迹村里人如数家珍。
“何挺颖出生在何家湾村,离我们村不远。”“父亲何根山是同盟会的会员,创办了南郑县完全学校,是南郑第一个公立学校,现在叫周家坪小学。”“何挺颖曾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汉山村党员干部来到何挺颖烈士故居,仔细聆听英雄事迹,瞻仰革命遗物和珍贵历史资料。“重温历史,感受英雄的崇高革命气节,思想上得到了更深层次净化和洗礼,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汉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忠说,党史学习教育,凝聚了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的力量,大家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劲投入到今后的乡村建设中。
唤醒沉睡资源,激活发展潜能
曾经的汉山村,由于沙土地贫瘠、村组道路不通、居住分散等原因,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如今这里却成了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的热土,村集体和贫困户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这一切得益于汉山村两委和帮扶单位。借助脱贫攻坚“春风”,该村依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合并村庄、优化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利用闲置房屋和集体土地,引入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盘活了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前的汉山村缺水,田地浇灌、村民饮水都成问题。现在村里在海拔约1200米的山上打了井,建立若干蓄水池、分级解压,自来水管直通到家家户户。
“过去老百姓吃得是塘库水,现在全村人吃得是金丝谷的自来泉水。”“过去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比较穷,外出务工后,有不少撂荒的土地,现有8个产业园区,共流转土地2100亩,带动186户587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产业分红等形式实现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李文忠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1.6万元。
加快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汉山村有什么?有山水、有花果!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搞乡村旅游。”李文忠信心满满地说。
在汉山村村民眼里,李文忠有想法、有干劲,认准了农旅融合这条发展道路,就带领村民们坚定地走下去。依托苏陕协作项目,该村成立汉山韵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22户群众开办“汉家乐”品牌农家乐,农民在自家门前实现了“土生金”。汉山村农家乐75%以上是由汉山村村民自己经营,其中60%都是贫困户。
静雅山庄农家乐,就是村里贫困户邓万久办起来的。以前他学过厨艺,想做生意没门路。“通过汉山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协助,邓万久办起了农家乐,实现了增收致富。现在家庭环境快速改善,自己娶了新媳妇,一年纯收入至少10万元以上,还带动3至4个贫困户务工增收。”汉山村院落长何建文说,农家乐改变了邓万久的命运,苦瓜脸变成了笑脸。
汉山村一边发展农家乐,一边积极争跑项目。建立我市首家村级农业创客孵化中心,将村里的生态香米、腊肉、粉条、竹笋、干野菜等土特产品,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包装、检测等环节,打造升级为旅游特色农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目前有效串起了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该村还创新“院落自治”扶贫扶志模式,选举乡贤能人担任“院落长”,围绕“富脑袋、鼓口袋、亮面子、优里子”的核心内涵,引导村民开展自治,推动汉山村民风乡风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