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朱鹮融入生活展现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衡俊昌 通讯员 赵书萱
从朱鹮大道到朱鹮广场,从唱朱鹮歌曲到讲朱鹮故事,从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朱鹮路灯到环岛中央的巨型朱鹮雕塑……如今,走在洋县的大街小巷,时时处处都让人感受着朱鹮文化的气息。“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这是题写在洋县南街小学门口,陈忠实先生《拜见朱鹮》中的一段文字。
在全市,朱鹮情缘的培养都是从娃娃抓起。“用朱鹮命名的校区和教学楼、校服上展翅飞翔的朱鹮、每天课间操同学们齐声朗读《朱鹮赋》、做朱鹮韵律操,无处不在的朱鹮元素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都能感受朱鹮的魅力。”洋县南街小学校长王彦军介绍说。
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们一面讲好朱鹮故事,一面学习朱鹮品质,成为朱鹮的小代言人,用梦想装点出鸟语花香的世界,从小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思想。
而在相隔不远的青年路小学,孩子们却用另外一种形式演绎着洋县与朱鹮的故事。该校皮影社团自创的剧目《鹮乡好少年》,就讲述了孩子们救助一只受伤小朱鹮的经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孩子们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的意识。
如今,洋县中小学将保护朱鹮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编写了乡土教材《七只朱鹮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认识朱鹮、喜爱朱鹮、保护朱鹮,总结提炼出了端庄、优雅、友爱、和善、忠诚、坚毅的朱鹮精神品格,将其融入学校育人目标。
朱鹮,不仅是“吉祥鸟”,更是“爱情鸟”。借此美好寓意,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幸福爱情与朱鹮精神有机结合,创新开展“鹮乡连理会”,让朱鹮文化、朱鹮精神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3月18日,在洋县华阳镇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志愿者们为两位新人送上了一件镶嵌着双飞朱鹮的心形水晶摆件,用朱鹮的忠贞诠释和引导新人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
这场别具特色的婚礼仪式用文化丰富了内涵,用文明代替了低俗,不仅深得小两口的喜爱,更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今后我们一定像这对比翼双飞的朱鹮一样,用忠贞不渝经营婚姻,用家风家训照亮生活。”新娘说。
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朱鹮文化得到了更好发掘与传承。俄裔陕西籍女画家晏子,在十二年里创作了六百多幅关于朱鹮的画作,用油画这种鲜明的西方文化方式画出东方朱鹮的优雅和魅力,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朱鹮。
对朱鹮一见钟情的王维果,2009年来到了洋县,扎根在这里,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画笔和镜头,记录最美的朱鹮。绘画艺术能鲜活表现出人类对美丽朱鹮的深爱之情,这是他一直创作的动力。“看见朱鹮,就会让人心生善念。”王维果说。
十九岁时的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余宝安,是洋县溢水镇岭底村农民。青春受伤的他,原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朱鹮坚毅的品质将他唤醒,烙画使他找到新的生活。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他完成了世界上最长的宣纸烙画《百鹮图》。
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热爱朱鹮的人们用他们各自擅长的方式,将朱鹮文化推向世界,用画笔绘出了一条条朱鹮文化长廊。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鹮文化,自2014年起,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歌舞剧团等机构共同创作了舞剧《朱鹮》,用朱鹮重生的故事,把人们渴望和平、渴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通过舞蹈的艺术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舞剧《朱鹮》先后在中美日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成功演出200多场次,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反响强烈。2021年,舞剧《朱鹮》走进央视春晚,让朱鹮所代表的和谐与和美文化深入人心。
朱鹮优雅翩飞,朱鹮文化也必将和朱鹮一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