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局良好
(记者 程红兰)5月25日,记者从我市“党建领航·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这五年,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区,纳入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被列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全国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市,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围绕大气、水、土“十条”、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开展了扬尘治理“春雷行动”、臭氧防治“百日攻坚”、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10天增加到286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6.03下降至4.50,超额完成“十三五”省考目标任务。岔口出市断面和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青山净土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四五”时期,全市将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定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按照“治气降碳强服务守底线、增水净土护生态保红线”的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持续好转,为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奠定基础。
坚持空间管控、生态优先,落实“三线一单”,强化源头管控,实行“一证化”管理,强化生态修复,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坚持绿色引领、统筹治理。围绕优良天数、PM2.5和臭氧浓度、碳减排以及出市断面水质等重要指标,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城市治理和乡村建设,统筹环保要素和污染因子,以生态环境保护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项目支撑、有效保障。围绕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环境,做好生态环保要素保障,服务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推进科技治理和监管水平,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强化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进入新时代持续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开篇之年,全市将立足新起点,以奋进姿态抓好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渭北“旱腰带”治理等七项重点工作,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好局、起好步。
据悉,截至4月30日,我市收获优良天数86天,PM10浓度92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51微克/立方米,均位居关中五市第一;我市岔口出境断面水质连续4个月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标准,一季度水质同比改善率61.74%,在全国337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三;74个专项债券项目和43个第一批集中开工项目的咨询服务及环评手续全部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