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血染的土地,如今盛开着幸福之花
本报记者 王虹
巍巍大巴山,郁郁翠柏松。在镇巴县城东部的安垭梁山坡中部,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内,427名烈士长眠于此,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其间、庄严肃穆,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几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基部镶嵌的4块浮雕上,无声记录着英烈们赴汤蹈火、矢志不移,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故事……
站在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凭栏远眺,大半个镇巴县城尽收眼底。初夏时节,穿城而过的泾洋河边绿树成荫,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栋栋高低错落的现代建筑与层峦叠嶂的青山相互映衬……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这片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抚今追昔,还是这片红色热土。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约1.5万人经西乡、镇巴进入川北,1933年2月建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生产,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中,镇巴有6000多人参加革命,3000多人参加红军。
“红四方面军在镇巴活动期间,当地老百姓一方面积极投身革命,一方面节衣缩食、筹粮捐物支援前线,大力支持红军。”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张信凯站在革命烈士纪念塔下深情地讲解道,1933年5月的空山坝大捷和1934年6月的万源保卫战,镇巴老百姓共为红军筹粮900余万斤,并组建赤卫队、运输队将粮食运送到万源、竹峪关前线,为万源保卫战及反六路围攻战斗的伟大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无数镇巴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今,在这块浸染着英烈鲜血的土地上,他们的革命故事被代代传颂。
为纪念在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牺牲在镇巴境内的革命烈士,1958年在镇巴县城修建了镇巴县革命烈士纪念塔,2013年投资800余万元扩建,2015年将“镇巴县革命烈士纪念塔”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现园区占地10万余平方米,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革命历史陈列馆等。
该陵园管理所所长陈华介绍说,园内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447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340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4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0名,还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93名。“80余载间,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该陵园先后被列为省级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陵园的纪念教育功能得到了极大发挥,祭扫和参观游览的群众逐年增长,年均接待各地参观、瞻仰、祭扫人员1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专题教育活动100多场次,义务讲解上百场次。”陈华说。
英烈虽已逝去,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红军精神却在镇巴大地接续传承。如今,这片红色热土早已摆脱了贫困,处处盛开着“幸福之花”:
“十三五”期间,该县累计实现20462户57240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129个贫困村出列。2020年2月,该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高质量通过了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干群期盼已久的西镇高速2020年12月16日建成通车,结束了当地不通高速的历史,将县城至汉中的车程缩短至2小时以内,有效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加速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市对县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实现“七连优”,荣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复审命名,兴隆镇创建为国家卫生镇。
健康扶贫“镇巴路径”、易地扶贫搬迁做法入选国家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医保扶贫长效机制试点经验得到国家医保局肯定,提高农村低保覆盖面做法在全省推广,电子政务提速效降耗能做法获汉中市“创新改革”奖,群众满意度测评持续上升、2020年位居全市第一位。
……
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镇巴,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镇巴儿女沿着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接力奋斗,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换来了城乡的喜人巨变和新的幸福生活,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响亮的回答。
烈士先驱虽长眠,但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世代长存、永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