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我国科学家实现“高精远”自由空间时频传递

2021-04-13 14:09  来源:汉中日报  字号:T|T

新华社合肥4月12日电(记者 徐海涛)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彭承志、姜海峰等学者,近期实现长距离大损耗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在大气噪声、链路损耗、传输延迟效应等多角度仿真了高轨卫星星地高精度时频传递,验证了基于中高轨卫星实现万秒E-18量级稳定度的星地时频传递的可行性,为未来空间光频标科学实验和洲际光钟频率传递和比对奠定基础。国际学术期刊《光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高精度的时频传递和比对技术,在计量科学、相对论检验、引力波探测、广域量子通信、深空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具有最高准确度,频率标准在精密测量和国际计量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目前,新型光频标技术精准程度已经比原有“秒”定义频标好两个数量级。超长距离高精度时频传递和比对,是目前国际计量和精密测量亟须解决的难题,星地传递方式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对于多频微波、单光子等测量方法,潘建伟团队选用双光梳线性光学采样的时间测量技术路线,兼具高测量分辨率和断光续传可靠性等优点,但实现方式较为复杂。他们分析了星地链路损耗、多普勒效应、链路时间非对称、大气引入噪声等因素,认为高轨卫星链路具有更长的过境和共视时间、更低的多普勒效应,更有利于实现高稳定的星地时频比对和传递链路。

近期,该团队从大气噪声、链路损耗和延迟时间等方面,设计了高轨星地时频传递链路模拟实验。他们通过低噪声光梳放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搭建了16公里水平大气自由空间高精度的双光梳时频传递链路,在72分贝平均链路损耗和模拟长达1秒链路传输延迟下,成功实现了远距离高损耗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频传递。

    相关文章
    光荣责任与梦想——何梁何利基金杰出获奖科学家科技成就报告会在创新港举行

    3月30日,“光荣责任与梦想”何梁何利基金杰出获奖科学家科技成就报告会在创新港举行。何梁何利基金会秘书长段瑞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怀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蒋…[阅读]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提出我国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的血压防控策略

    SPRINT人群是指一类未来发生心血管病及相关死亡的高危人群,人群定义来源于NEJM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sion Trial, SPRINT )研究。该研究结果发现对心血管…[阅读]

    附中学子参加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召开,论坛官方活动上海国际传媒港首届“科学嘉年华”在11月1日举行。西安交大附中高2021届任嘉骏同学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小科学家成员,…[阅读]

    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一班团支部开展“实现中国梦 我辈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

    为响应校团委“律己修身凝青年志不忘初心圆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的号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团支部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阅读]

    信息学院:“走进商南茶园,实现科普助农”实践活动完美收官

    2016年7月9日至16日,长安大学信息学院赴商南“走进商南茶园,实现科普助农”实践队深入商南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精准扶贫助农。学院党委书记胡予欣,副书记陈晏等领导亲赴现场看望慰问实践队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