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十三五”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记者 郭雷)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王益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聚焦“六个精准”、推进“八个一批”,紧紧围绕“七项行动”“二四二”工作重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该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十办三组”,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全区26名区级领导、26个区级部门包抓26个行政村,为有脱贫攻坚任务的24个村选派24支驻村工作队,选派439名科级干部帮扶439户贫困户,70名驻村干部、21名增派科级干部全部在岗,形成了力量向农村倾斜、关注向农村聚焦的工作格局。
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长久之计。抢抓“三变”改革机遇,探索实施“农技服务+产业发展”“财政奖补+小产业发展”“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贫困户”“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托管代养”等8种产业富民模式,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全区26个村均有集体经济,439户贫困户户均享受3项产业扶贫措施,户均增收3800元以上,筑牢稳定脱贫根基。
把就业扶贫作为持续增收的关键渠道。以就业促脱贫为主线,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区工厂、公益岗开发等举措,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几年来,累计免费培训488人次,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共57场,提供就业岗位12560个,接待咨询10188余人,职业介绍13925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97人。创建7个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加大对贫困户创业担保贷款放款额度。建成社区工厂10家,就业扶贫基地3家,累计吸纳就业28人。特设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355人次,公益专岗安置89人次,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目标。
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全面脱贫的“底线”。紧扣基础指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教育扶智强能力。围绕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等,重点全面做好教育扶贫工作,通过“三免”区域政策,为全区户籍建档立卡学生591人次免除费用21.2万元。落实各类学生资助83.85万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基本医疗护健康。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医疗队伍建设,不定期开展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支,建立了“1+1+1”的签约服务模式,实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全覆盖,全区3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均“四室分离”。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险。危改搬迁保安居。不断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动态监管,健全“四清一责任”机制,45户搬迁户分别入住黄堡新镇区、王家河幸福居两个集中安置点。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全部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安全饮水有保障。2017年以来,完成黄堡东塬、石坡、王益北塬等14处农村供水改造维修,共计投入4100万余元,惠及群众2.6万人。社会保障惠民生。通过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及临时救助等多种救助措施叠加保障,切实织密织牢辖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把消费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载体,消费扶贫提效益。以“九项行动”为抓手,积极认定扶贫产品,设立扶贫产品展销点,落实政府采购、工会列支、电商平台等各类激励政策,扶贫产品销售额1000万余元,贫困群众的收入稳步提升。立德扶志增动力。按照扶贫必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积极探索出了“六比六看”树典型立德扶志做法,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斗志。
把项目带动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2016年以来,共计投入扶贫资金20646万余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735万余元,行业扶贫资金12537万余元,易地搬迁扶贫资金345万余元,其他资金27万余元),实施扶贫项目265个,共形成扶贫资产203项15760万余元(其中公益性扶贫资产111项10076万余元,经营性扶贫资产61项5337万余元,到户类扶贫资产31项345万余元),形成扶贫资产比例76.33%,未形成扶贫资产的主要有各类补贴补助、项目管理费、产业扶贫项目扶持经营主体资金等,共计4886万余元,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