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学院:长安大学赴西咸新区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市政道路篇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工程,成为了市政建设中一个全新的课题。长安大学赴西咸新区调研海绵城市建设暑期实践队在上次的调研中得知市政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三大方面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市政道路的建设情况,长安大学赴西咸新区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实践队在公路学院刘玉老师的指导下于2016年8月12日再次抵达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部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了对于海绵城市导论建设情况的调研。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建设措施,以及其如何形成生态的排水体系。
早上9时,实践队集合完毕与海绵城市建设中心负责人见面,他们从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市政道路建设方面主要是针对市政道路雨水径流的特点,从排水系统布置、市政道路与红线外区域的衔接、特殊情况下道路排水等方面,建立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从而实现了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目标。
实践队得知:目前在一般的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在“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导致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造成了雨水的浪费,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在对海绵城市道路和普通城市道路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实践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海绵城市主干道——秦皇大道,负责人针对道路绿线的改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改造各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雨水从路边的路缘石流入绿色的含有碎石的初级过滤器中,随后再流入鹅卵石中进行二次过滤,绿化带里同时设有截水带,以减缓水流速度,当水深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流入溢流井排到市政管道,最终流向中心绿廊,进行终端调蓄。而针对城市中某些较窄绿化带的措施是建立生态草沟与s型过水道,通过规定水的通道减少水的破坏。
随后,负责人带领实践队到达施工现场,对道路路线的建设过程进行了讲解。同时,负责人还给队员们讲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净化方式及对雨水的不同处理方式。
绿化带主要改造过程为:开挖,建立1.5m高的挡土墙→填石子,砌溢流井→铺透水软管→换填土→植被。
净化方式主要有植物吸附、土壤吸附、碎石吸附、弃水等
最后负责人一一回答了实践队针对上次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建造蓄水模块对雨水进行再利用,对于城市较小的绿化带路段实行将雨水引入侧旁绿地的方式等。
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方式是将道路做成向车行道外侧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做成高于车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将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通过此设计方式的转变,道路路面雨水方式由简单的雨水管收集方式变为了绿化带渗沟“净、渗、滞、蓄”,并最终统一处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雨水利用,雨水净化,雨水收集,雨水排放等问题,意义深远。
结束了施工现场的观察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后,负责人真切的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改造发展的新战略,该项技术在我国还需要继续研究推行,他勉励调研队的成员们,多去了解关于该项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高新技术课题,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扩充自己的视野,为将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调研队伍与负责人话别后,立即着手整理了这一天的调研结果,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现有的技术和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良意见。希望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更加完善,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