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省延安“少年报国意满眸,且怀党梦赴延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2017年7月6日至15日,长安大学赴陕西省延安“少年报国意满眸,且怀党梦赴延州”暑期社会实践队完成了他们在延安的实践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参观纪念馆与历史遗迹,采访当地老兵、群众、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实践队伍力求多角度,多方面地来实地探访调查延安的红色文化与社会现状,并用实际行动来回应党对广大共青团提出的“一学一做”的号召,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是队伍中每一个人对于延安革命圣地的深入了解,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的一次机会与考验。实践期间,延安温度平均都在34度以上,冒着炎热的天气,队员们并没有磨灭自己的意志,而是认真听从队长的安排,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这次实践活动。就这样,队伍在紧张有序的节奏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于15日返回西安。每个人都重新并且更加深入了解了近现代的延安,并且体会到“一学一做”的真正目的以及对团员们的益处。
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而他们选择了实践也就是选择了这种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方式,选择了不满足于书本上所学到的和了解到的,要亲身亲眼去看的一种方式。
时间会带走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
2017年7月6日下午,迎着烈日骄阳,队伍也怀着如火一般的心情来到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口集合,准备开始实践活动。当任务分配到位,行程规划完成时,便开始了这次实践活动。漫长的路程,炎热的天气都阻挡不了队伍去深入延安调查与参观的热情。每个人都相信,这是一次探寻延安社会现状的征途,也是一次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晚上十点许,实践队伍安全抵达了延安火车站并前往住宿地休息以便准备接下来的实践活动。
一、革命纪念馆、杨家岭
2017年7月7日早晨,在这个“七七事变八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队伍整理好行装共同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在纪念馆中,他们感受到了全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主题色彩,并且通过参观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六个单元的展区,了解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学习了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实践和理论。置身其中,纪念馆仿佛把人们又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接受洗礼,得到启示。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可以看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看到了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的延安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将这种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吃苦耐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离开革命纪念馆,经过中午短暂调整后,队员们来到了下一个目的地——杨家岭。这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这里也曾是我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曾召开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队伍仔细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场,中国共产党各领导人故居,了解到了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等革命故事,深刻体会到了革命旧址中传达出的红色革命精神。并且采访了游客对于来延安的目的以及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每个队员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实践队踏上红色调研学习之路
二、枣园
7月8日上午,队伍前往了五大书记旧居枣园。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 。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就住在这里。
一张办公桌,一个电话,一个装满了书的书架,一张床,便成了伟人们的家。他们日日夜夜的在这里办公,为着中国的未来而奋斗。队员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激励,“他们如此,处在优越环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好好学习,为了祖国的更好的发展而奋斗呢?”每个人在看到这些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枣园里绿树成荫、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园中千余棵枣树、桃树、杏树生长繁茂。他们被路旁高大葱郁的树木和如茵的草地所吸引,这蓬勃的气息,不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活力吗?纵使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却被高大的树木遮挡,好似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遮风挡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队长在枣园采访当地人对红色旅游和社会发展的看法
队员们参观伟人故居
三、延安八一敬老院
2017年7月9日,怀着敬仰的心情,实践队伍来到了八一敬老院并且拜访了这里的老兵,问候他们并且和他们交谈,时间在这样不知不觉的经过了一天,每个人都收获了许多,也都被老兵的故事和精神深深吸引和折服。
在革命圣地延安市的西北,距离枣园革命旧址3.4公里处,有一座八一敬老院,超过两百名退伍老兵聚居于此。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始建于1959年,2013年底在延安枣园镇裴庄村完成新建,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敬老院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这个地方虽距闹市区不远,但院内静谧清幽。院子的荫凉处,摆放着桌椅,老人们或玩纸牌,或拉家常,其中几位胸前还挂着各种勋章,风纪扣十分整齐。即使聊天时,老人们始终笔挺地端坐着,双手平放于膝盖之上,那是军人的姿态。
队员们在门口驻足并观察了一会便进入了大门,首先遇见了一位老人坐在长凳上,队员们上前和老人打招呼并和老人亲切地聊起来。老人说他以前是工程兵并且在西藏待过三四年,今年已经快九十岁的高龄了。紧接着和老人道别后,队伍来到了敬老院的主厅,在这里看到了许多老兵在干着各种事情,有养护人员也在细心照顾这些老人。队员们便开始和这些老人随机的闲聊起来,在这些老前辈中,有上过战场的,也有没上过但在后勤工作的;有当过步兵的,当过炮兵的。当问到老前辈们为何会选择当兵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国家有难,人民有苦,不当兵去改变这些能行吗?”朴实而真挚的回答让队伍人员都感到深深的感动。就这样,每个人都在与这些革命前辈们闲聊并了解他们身后的故事。随后队伍人员都一块正对老人们坐在地上,一起听一位老人们讲讲以前的故事。老人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役,并且讲述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守卫一个洞口的经历。在听完老人们的故事后,另一位老前辈亲切地上前带着队伍参观了敬老院的走廊,长长的走廊中,挂着许多旧时的照片,而这位老前辈不辞辛苦地一一介绍一一指释,队员们也都认真的聆听着老人所知道的每幅图片背后的故事和老人关于图片自己的故事。
在经过参观和学习敬老院以及聆听了老兵们的故事与讲解后,整个实践队伍对于国家这些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前辈们的无比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老前辈们无论是年轻时候的努力奋斗还是老年时期的坚持不懈都使人们佩服不已。我们知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他们的牺牲与贡献,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像那位老人说的一样,努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并且激励后辈们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抗战老兵讲述抗战传奇历史
实践队员聆听抗战老兵讲述当年的故事
四、宝塔山
2017年7月10日,实践团队一早整装待发,经过了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了宝塔山,开始了这一天的参观学习之旅。在游览了山上各个景点后,加深了队伍对于延安标志性象征的这座山的了解与认识。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也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
队伍来到宝塔山的山脚下,巍峨的山与宝塔交相辉映,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这个画面。通过长长的坡道,队员们来到了上山路途中的一个烽火台,并上前参观。在烽火台上,可以远眺到延安的街景与市容。难以想象出以前这里一片荒凉的景象,而如今代替这些的是高楼,是柏油路,是来往的车水马龙,是人民的欢声笑语。紧接着,沿着山路队伍继续前行。路上的风景不时抵消了上山的劳累。经过了一段路程,队伍抵达了另一个地方——摘星楼。顾名思义,这座楼因建在山顶而成为这座山上最高的建筑。此时,队伍注意到有另一个队伍也在参观楼景,于是上前询问后得知他们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实践队伍。于是队伍与西安音乐学院的队伍一起交流心得并合影联谊。随后又对带队老师进行了参访。老师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更是让队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现代的延安,看待现代的红色文化。
又经过了崎岖的石阶山路后,队伍成功到达了宝塔的塔下,在这里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人与队伍在参观,在感受、了解这座耳熟能详但却依旧引人入胜的宝塔。因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宝塔,见证了延安的恢宏巨变,记录了党在这里的奋斗与努力。望着这座宝塔,仿佛又让人们回到了那个革命岁月,让人们眼前出现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画面。队伍参观宝塔时,有几位年长的游客看到我们合影时主动上前帮忙,并且在了解此次实践活动后对整个团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让他们更加努力,其中一位还发出了“后生可畏”的感慨,这些都激励了队伍的士气,给了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个人也都会更加奋斗不止,坚持不懈,不断向队伍所探求的真相靠近。
实践队员登上宝塔山附近的烽火台
实践队与西安音乐学院延安实践队合影
五、四·八烈士陵园
2017年7月11日,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尊敬的心情。实践队伍来到了四·八烈士陵园。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黑茶山事件后都怀着沉痛的心情,并在陵园纪念碑前深深鞠躬以表达对这些烈士的悼念之情。“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延安市清凉山脉,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从门口往里忘去,幽深的树木围绕着陵园,正道两边有着一排排直挺挺的青松。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巍然矗立于陵园的中间。整个陵园一片肃穆庄严的景象。在看到这些景象后,队员们都油然而生了一种严肃和敬畏的心情。在经过与陵园工作人员的沟通后,队伍进入了陵园内开始了参观。首先通过长长的石阶到达了最引人注目的纪念塔下。经了解,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在队长的带领下,队伍在纪念塔前站成一排并集体整理衣装,脱下帽子,在队长庄严地喊出:“向革命烈士致敬!”后,队伍每个人都向纪念塔深深鞠了一躬。这一躬表示了作为当代青年对于牺牲前辈们的真切尊敬与感激,也是鞭策每个人去继承革命精神,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随后队员们登上了面前的石阶,更近距离的来观看纪念塔。可以看到,塔身下的侧面有着对“四·八”事件的描述。在队长叙述上面的刻字的同时,队员们也都聚精会神,认真了解。然后每个队员严肃地登上石阶,来到烈士们的墓碑前驻足瞻仰。
周总理赞誉这些烈士们:“成千上万的战友和同志,在共同奋斗中牺牲了,但没有一次像你们死的这样突然,这样意外。突然的袭击,意外的牺牲,使我们更加感觉到这真是无可补偿的损失!二三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生涯,已经把你们锻炼成为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青年的导师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队员们在严肃庄严的氛围中参观完了陵园。每个人都对烈士们的牺牲感到沉痛不已,并且每个人也都知道,自己要继承革命的精神,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像前辈和烈士们一样,努力奋斗。
实践队员在烈士纪念碑面前宣誓
六、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
2017年7月12日,实践队伍满怀期待与喜悦的心情去往清凉山与其山脚下的新闻纪念馆进行参观与学习。在清凉山的行程中,队员们既了解了清凉山背后的革命故事,也领略了那里的文化底蕴。而在新闻纪念馆的学习过程中,更让他们知道了我国新闻影像事业的曲折发展历史。在清凉山上面对宝塔唱出《东方红》这样耳熟能详的歌曲,也把每个人的心思又拉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但不向困难低头的岁月中。
经过经近四十分钟的车程,队伍来到了清凉山脚下,此时可以看到对面的宝塔山与清凉山相呼应,中间柏油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新闻纪念馆就静静地坐落在清凉山的山脚下。首先从远处眺望清凉山,郁郁葱葱,有栈道石阶泥路可见于山顶山腰与山下。而在部分茂密的树林中又可以隐约看到类似庙宇或楼屋的身影。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6年8月6日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三大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在上山过程中,队员们都一一参观了解学习。据了解,清凉山名胜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诗词、题词等。山顶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万佛洞西侧山坡上有卢毗崖、三世佛洞、弥勒佛洞等等,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此游观。桃花洞传说大雪时有桃花飞舞而出。此外还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胜古迹,分布于万佛洞周围。经过了一段参观时间后,队伍在一座凉亭处停下休息些许时间。此时,坐在凉亭中,面对宝塔山,每个人心中都油然而生一种激动的心情。这座宝塔和这座清凉山见证了多少延安的发展与变化。于是,队员们决定一起在凉亭中唱一首《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中,为此次行程添了几份姿彩。
下了清凉山,来到新闻纪念馆门前。馆内大量文史资料展示了我国新闻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馆名为马文瑞题字,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刚进入大门,队员们便感受到了满满的新闻工作的气息。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所以这个纪念馆便选址选在了清凉山的山脚下。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漫步参观纪念馆后,队伍结束了今天的行程,虽然有些许疲惫,但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感悟。每个人对于新闻这方面的发展有了新的认知。并且明白了,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担任哪个职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却是永恒不变的工作精神。
实践队员参观新闻纪念馆
实践队员与清凉山清洁人员合影
七、王家坪旧址
2017年7月13日,实践队伍来到了另一个革命象征性的地方—王家坪,在这里,队员们参观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旧址,以及毛主席等在这里的旧居。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了解到了这里背后的历史与发展。1937年到1947年期间,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在这儿居住。旧址现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在参观人群中,队伍看到了类似其他大学的实践队伍,于是上前询问得知他们是从北京师范大学来的,也是假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探索延安精神,发扬党的意志。于是队伍与其进行了交流与表达各自的见解,随后与其合影留念。
在道别北师大的队伍后,每个人都打好精神,继续参观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总部所在地。一进王家坪大门便到南院,首先看到的是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二百多人开会。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泽东同志会客室旧址。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墙壁上挂有当年拍摄的很多照片。从这些照片里,可以看到当年的许多真实情况与环境,而这些又把人们拉回到那个充满传奇的岁月。1947年3月18日,延安城里已能清楚地听到枪炮声,彭德怀几次催毛泽东撤离,他仍不动。下午,还接见了从山西回援的西北野战军二纵司令员王震。周恩来再次请毛泽东动身,他说:“好吧!吃罢饭再走!敌人要来就请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告诉胡宗南,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的。”一直到下午6时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才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之路。从此,毛泽东离开生活和战斗了十个春秋的延安。在这里,可以看到伟人的气度不凡以及对延安的依依不舍之情,更体现了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以及在毛主席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在队伍参观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旧址时,每个人在看到当时的会场布置和标语后无不振奋,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多少惨痛的代价换来了最终的胜利,夺回了本来就属于我们的家园。
在炎热的天气下,队伍完成了对王家坪的参观与学习。在这里,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看见了简单素朴、整齐庄重的伟人旧居,听到了粗旷豪放、激励人心的嘹亮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在时刻向队伍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包含于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绝不低头,正义必胜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对于革命的意义与作用,想必也会理解的更加透彻明白。
实践队员参观王家坪
实践队员队员与北京师范大学实践队合影
八、延安大学、延安党校及延安街头感受
2017年7月14日,实践队伍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去往延安的街头走访,并来到了党校与延大这两个延安的教育机构。在这次行程中,队员们亲自走上街头并且经历感受延安的街头与社会情况,感受现代的延安的发展,并思考所看到的现状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每个人都认真地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自己所亲身经历到的。清晨,队伍像往常一样收拾行装,离开居住的旅馆,每个人都对此次行程满怀着期待,因为他们知道,这次所要去的地方,不是纪念馆,也不是旧址,更不是旅游景区,而是延安的街头小巷,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延安的社会发展状况。
延安,上有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三山鼎峙,下有延河、西田河二水带围,其崇山峻岭美妙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革命后人。毛主席从1935年10月19日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形势下,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期间,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陕北十三年,史称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开始于一个极其复杂艰难历史形势中。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时,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骤减至7000人。红二、红四方面军仍然处于长征途中,除陕北革命根据地意外,南方各个根据地基本丧失。党在国统区的党组织被破坏殆尽,中国革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加快侵华脚步,改变了侵略的政策,由“蚕食”转变为“鲸吞”,妄图以东北为基础,以华北为跳板,一举占领全中国。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开始了艰辛的奋斗历程!
而队伍沿着先烈们走过的红色足迹,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毛主席雕像傲然挺立!王家坪、杨家岭上的礼堂庄严肃穆!四·八烈士陵园葬下了多少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灵!枣园旁回荡的《为人民服务》之声又勾起了多少仁人志士对张思德同志的哀思!延安,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承载着我党立业的根基!这是一曲不朽的赞歌,寄托着世代人对革命拓荒者的无限追思!革命圣地不再只有扑面的黄土,陕北人民也不再是一幅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模样,每个队伍成员都看到,延河大桥上,车流滚滚,延安大学里,学子莘莘,整个延安一片繁华胜景。而队伍在步行了几公里后,来到党校门口,回顾自己一路的所见所感,每个人都对延安这个革命老区有了新的认识。实践会结束,但对于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的探索相信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永不停歇。
实践队员于延安大学合影
九、归途及总结
2017年7月15日,实践队伍把一切收拾妥当,结束了这次收获颇丰的实践活动,每个人带着自己通过这次实践所得到的感悟,内心充满了欢喜与鼓舞,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探寻真理与发现真相的实践之路永远不会结束。经过几个小时的火车车程,队伍安全抵达了西安,圆满完成了这次赴延安进行参观学习与调查延安社会的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对于整个队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来说,都给了他们几分厚重的反思,革命先烈们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时代的洗礼而越发光彩夺目。在来之前所要探索的延安精神,也在这几天的参观学习、采访拜访中以及调查探讨中,变得愈发清晰。延安精神在当下仍然指导着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延安精神更是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时代的新特点新形势下焕发青春。延安精神,就是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有响亮的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飞跃的时期。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时代。
回顾这几天的行程,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军号,似乎又回到了那杀声阵阵的战场,对那些勇猛冲杀、不怕牺牲的革命前辈,更加增加了敬佩之情;对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无不更加珍惜;对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伟大祖国,无不更加热爱。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而当队伍亲临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等地方时,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延安革命精神:是住窑洞吃小米却依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与群众水乳交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参观革命圣地,旧址犹在,有感慨,有惊叹。当年的艰苦生活,已经离人们远去。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始终在每个人的心中。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的峥嵘岁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革命精神,将永放光芒!
战争的硝烟,延安的枪声,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伟大的延安精神将薪火相传,伴随人民永存,这座灯塔永远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别了宝塔山,再见延安。我们实践探求真理的道路却永不会再见!
供图、供稿:信息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