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乐起长安·鼓风再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深入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现状,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14日至7月23日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乐起长安,鼓风再扬”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七人在经管学院晏文隽老师的指导下,赴陕西西安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先后走访了西安鼓乐现存的六大民间鼓乐社以及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等地。在走访各大鼓乐社的过程中,一方面,实践队队员观看僧、道、俗三大流派的表演,感受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的音乐魅力。正如非遗传承人何忠信先生所说“1983年英国留学生观看完鼓乐表演直言‘听了你们的演奏使我回到唐代’”,西安鼓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乐汇旋法;另一方面,实践队队员访谈西安鼓乐传承人,探求现今鼓乐生存模式。即,依附大唐芙蓉园景区、依附城隍庙或财神庙、依附文理学院以及建立陈列馆。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了解到政府专门成立了西安鼓乐保护中心,将现存乐谱收集整理出版成册,并为便利鼓乐排练拨款建立传习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践队了解了公众对鼓乐的认知、欣赏水平。并根据已有调研结果,横向对比华阴老腔、昆曲以及秦腔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探索一种与现代化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西安鼓乐保护与继承模式。
西安鼓乐传承主要依靠人、配器、资金、平台、技术、观众六大要素。尽管西安鼓乐存在传承人少、工尺谱只能口口相传、受众面窄等问题,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它逐渐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建旧规;也创出“歌舞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国内外的专家民众,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和改善。同时,专业的保护机构也在一直努力探索“鼓乐进校园”、“中国文旅之行”等新模式,实践队根据调研收获以及所搜集的资料,向研究所意见箱投出相关建议。如邓萌院长所说,“文化是改变思维的,是百年工程”,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鼓乐作为陕西独有非遗项目的独特性也更加坚定了实践队对西安鼓乐重焕活力的决心和信心。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西安鼓乐的寻根之旅,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实践队成员借此更为深入地理解西安鼓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宝藏的魅力。习主席曾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西安鼓乐的传承要求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就需要积极学习,实地考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实践队员与何忠信社长等人合影
实践队队员参观鼓乐陈列馆
陕西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邓萌为实践队队员介绍西安鼓乐
经管学院团委 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