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先锋家园 > 团学新闻 >

政治学院赴遵义“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发光”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2016-08-26 19:38  来源:先锋家园  字号:T|T

2016年8月9日,伴随党的95岁生日,带着青年特有的革命豪情,由长安大学政治学院学生党支部和15级公管班的15位同学组成的队伍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主任姜建芳副教授的带领下奔赴遵义,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红色精神实地体验实践活动。6天的红色之旅,实践队走过红军脚下万万里路的一星半点,却切实得感受到了那段战斗岁月的激情与艰辛。8月9日,实践队一行从西安出发,并经重庆中转于8月10日抵达首站目的地——遵义。

实践队参观学习的第一站:娄山关。娄山关隘口,城墙高大宽厚、山势险峻、密林丛丛,一字排开横跨在公路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年红军为了在进驻遵义之前,便在此与贵州军阀王家烈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取得娄山关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但很多红军战士也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毛主席曾为此题词《忆秦娥 娄山关》。其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实践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姜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那场战斗的惨烈和红军接着实践队步行前往娄山关战斗遗址所在处,在那儿实践队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年逾九十的老党员并满足了她与党旗合要求。姜建芳副教授亲切地与她交谈,老人字里行间是对党的感激和对我们当代青年的期盼第二日,实践队一行人来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红军山坐落在遵义市内凤凰山周岁麓的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监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解放后,遵义人民和政府为了纪念在长征中光荣牺牲的红军烈士,在1953年时,遵义市政府就把77位红军烈士坟墓遗址在小龙山上,并在此肃立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纪念着红军烈士们的光辉历史,纪念碑的四周还镶嵌着28颗闪亮的星星,它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抗战28年的艰辛历程。姜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凭吊了邓萍同志的墓以及红军坟。同学们心中无不充满敬畏钦佩之情,一致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用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实践第三天一大早,实践队便赶去参观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遵义会议旧址。在参观总政治部旧址过程姜健芳副教授认真地给我们补充了很多相关知识,同学们认真地听着问着气氛十分融洽,在参观途中我们偶遇了北京建筑大学的实践团队并与其进行了合影留念。接着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信步走进会议旧址,只见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六个大字:“遵义会议会址”。大门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幢两层青砖小楼,狭窄的楼梯,低矮的房间。在陈列馆内,睹物思昔,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馆里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枪炮子弹、油印的党章宣言、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握住那根渡江时用过的粗麻绳,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后继的身影,嗅到了马蹄声碎的娄山关头那弥漫着的硝烟??这里的一切都在默默地向参观者传达着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进入现代化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看到了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的遵义会议的场景。通过参观纪念馆中的陈列品,我们也对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遵义会议巨大的历史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8月13日前往重庆,次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了红岩魂陈列馆,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在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烈士陵园吊唁了“11 27”死难烈士。接着我们参观了红岩纪念馆。纪念馆中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红岩牺牲的烈士如:江姐、小萝卜头等的先进事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宁死不屈、忠于信仰的精神永放光芒、令人敬畏。

当天下午,实践队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渣滓洞和白公馆。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生的烈士塑像,气势磅礴的大型浮雕,以及精美的大型壁画,烈士诗文碑林,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使我们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渣滓洞,呈现在眼前的是阴森、恐怖、带有杀气景象。四周的碉堡、暗哨、铁丝网令人觉得阴森恐怖。在大院的墙上写着反动标语,时刻想瓦解革命人士的意志。院中的牢房是3米见方的小屋,潮湿、阴冷。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手指粗的铁条插入其间。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让我们联想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愿把牢底坐穿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中有许多都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有父母、有妻儿、也有朋友,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宁愿牺牲自我。在二楼的一间牢房时,一面“五星红旗”映入眼帘,这就是江姐绣的五星红旗。当他们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喜讯后,相互告诉给狱友。由于牢狱与世隔绝,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绣了这面红旗,并畅想未来,可以想象当时他们是多么的激动,他们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了现实,可他们却仍处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们无法走上街头汇入到欢乐的人海中,无法亲眼看见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而只能在心中欢呼,用眼神互相祝贺、传达着喜悦之情。恐怖的刑房满是生锈的刑具,眼前浮现出敌人的狞笑和革命英雄面对酷刑一笑而过的坦然,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为了自己的信念,到最后一刻也要把笑容留给敌人。一只铅笔吸引了我,下面是一幅画着飞机的画,原来这是小萝卜头学习的地方。由于牢内艰苦的环境,使他头大身小,故大家叫他小萝卜头。在他该上学的年龄,在狱友们的帮助下,小萝卜头开始在黄显生将军的牢房里上学了,识的第一个词是“中国”。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出生不久就来到了人间地狱,8年牢狱,最后还是死在敌人的刀下。仰看烈士的事迹和尊容,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我的心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所慑服。先烈的精神如阳光洒进心灵的暗房,像雨露滋润着空虚和荒芜的心田,灵魂上的一切灰尘和污秽全被涤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面貌、道德风尚,都有着古往今来不断继承发扬的过程。昨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今天,缅怀红岩英烈,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树立创一流工作的意识,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去实践,为把我国建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用祖国的强盛,来告慰英烈。

在异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革命先辈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抛头颅洒热血,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论受到何种不公待遇和挫折,仍然坚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有人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与信念之中。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履行使命、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动力,是立身做人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次实践体验,实践队深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实践,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志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讲政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更好地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岁月。

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合影留念

实践队调研过程

实践队调研过程

    相关文章
    同心圆工作室开展“踏寻红色革命史,激扬青春颂党恩”寒假实践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为迎接建党百年,结合学校关于寒假实践的相关精神,同心圆工作…[阅读]

    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牢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第一天

    2019年7月8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牢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延安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进行了参观、访问和学习,第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合影 “延安有宝塔,巍巍高…[阅读]

    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牢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天

    2019年7月8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牢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进行了参观、访问和学习,开展了第二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合影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阅读]

    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开展红色经典阅读分享会

    2019年5月16日晚,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在红色书屋组织开展红色经典阅读分享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及发展对象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雷宇浩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过程中,党…[阅读]

    长安大学理学院赴陕西延安“拾红色记忆,携初心前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

    为重拾革命时期的红色记忆,找回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2018年7月14日上午,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院级立项团队--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拾红色记忆,携初心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实践地开展社会实…[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