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容(3)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党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贯彻这“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进一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关心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
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党性党风建设,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把党性党风建设作为解决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根本原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积累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研究总结我们党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加强党性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们党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发展历程。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以武装革命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党性党风建设始终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进行的。在28年的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经历了探索、进步、成熟等几个阶段。
(1)党成立初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十分注意党的作风问题与党员个人修养问题。蔡和森、毛泽东等同志十分强调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的作风,主张千万不要沾染旧社会的习气,提倡不标榜、不张扬、言必及义。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做了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篇章,为党性党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良好示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把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首要地位,提出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明确提出党内批评的主要任务。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较系统地阐述了党性修养的内容和方法,是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1932年,为铲除贪污、浪费和不正之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发第三号通令,在党政军系统和其他战线,拉开了反腐倡廉的帷幕。这一时期党性党风建设,在学习苏联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党性党风建设路子。
(2)抗战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发展迅速。随着大批新党员、新干部的增加,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党内,使得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成为一项十分必要、十分紧迫的任务。1938年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要求和任务,在全党主要是高级干部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中央领导率先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历史。1939年,刘少奇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集中全面阐述了党员自我修养的意义、途径、内容,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党性修养理论,填补了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空白。1941年至1942年,毛泽东先后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党风”的概念,并深刻论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性党风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标志着我们党的党性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成熟。
(3)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1947年开始的整党运动是全党范围的一次党性修养活动,经过一年的党性教育和锻炼,基本上克服了党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现象。这次党性修养活动,采用了“党员与党外群众结合开会”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批评审查党的干部,又可以把群众所信任和拥护的干部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于今天揭露和克服党内存在的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等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49年1月,在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不仅对我们党党性党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更深入的揭示,还对党执政后的党性党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党取得执政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性党风建设的历程,是与6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执政60年来党性党风建设经历了在艰难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逐步走向成熟的几个阶段。
(1)执政初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党就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在全党开展大规模整风运动,重点是整顿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解决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整风,干部中的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1951年至1954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这次整党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与各项工作相结合,实现了党风与社会风气的互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总结了党执政7年党性党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强调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上作出有关规定,以便对党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强调必须正确地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以便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党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集体领导问题,并经常进行整党整风。总之,建国初期的党性党风建设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执政后党性党风建设的良好开端,使党保持了思想政治上的优势,取得了警惕和抵御“糖衣炮弹”袭击的显著效果。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性党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如何适应新的任务,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这一重大课题摆在了全党面前。1957年开始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检查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对勤俭建国方针的执行情况,检查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等。这次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方法,但后期出现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言论,最终导致反右的扩大化。从1960年6月到1961年底,毛泽东多次讲话,要求全党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加强调查研究,搞一个实事求是年,在全国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在党性党风建设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会议充满了民主气氛。1963年5月到1966年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整党的出发点,是整顿党组织以保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顺利进行,在整党要求中,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和党员标准教育。总之,从八大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是党性党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的十年,既有曲折和失误,也不乏有价值的理论亮点和实践经验。
(3)“文化大革命”中的党性党风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性党风建设主要是靠搞政治运动,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广大党员、群众和大多数领导干部不忘党的优良传统,同“左”倾错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经受住了考验。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性党风建设的道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性党风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性党风建设,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路线,保证了党性党风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迈出了建立健全党规党法的新步伐。中央先后颁布多项制度法规,要求领导干部在树立良好党风上作出表率。实践方面,为肃清十年内乱给党带来的严重影响,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任务的为期3年的整党。这次整党成功避免了以往政治运动中“左”的做法,始终注意正确处理整党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关系,做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从1989年到2002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性党风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从1998年到2001年,集中3年时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着重解决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作风,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致力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理论上,把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在实践上,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以及2008年以来,先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并强调实事求是,突出了实践特色。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继承优良传统,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不懈努力,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性党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建立了切实管用的规章制度,改变了党风建设无章可循的状况;探索了党性修养与党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了关于党性党风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这一切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结我们党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党性党风建设这一执政党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和优良传统,成为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处在执政地位,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一些党员干部沾染不良风气、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大大增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第二,党性党风建设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服务。
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党性党风建设也不例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都需要通过加强党性党风建设来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条件和经济秩序,也要靠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党性党风来保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正是依靠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才顺利完成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进步。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力戒空话套话,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控制会议数量、经费和规模,尤其要坚决制止搞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持厉行节约,尽可能地降低执政成本,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严肃处理,真正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来加强党性党风建设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性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基础工作。要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必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重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作了科学、全面的阐述,有力地推动了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正因为我们党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注重党员的党性修养,才成功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性修养是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进一步揭示了党性修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强调党员党性修养是形成良好作风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我们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要在党内生活中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的重点内容,把作风建设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使广大干部永葆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五、要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除经常性地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外,根据一定时期历史任务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相对集中的党性党风教育,集中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这种相对集中的党性党风教育,被称为整党或整风。纵观党的历史,每当我们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时,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时,党员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都会通过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聚意志,改进作风、严肃纪律,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进一步增强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三讲”教育、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党员日常的学习教育,对党员学习党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治理或集中教育活动,真正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第六、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党性党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党的建设的经验表明,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意把党性党风建设寓于制度建设中,使党性党风建设日益经常化、制度化。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我们党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从政行为制度方面,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试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等制度和文件。在监督制约制度方面,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党风廉政建设还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等等,标志着我们党在党性党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后,要更加重视提高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着力强化制度的程序性、可操作性,在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方面下大功夫。
第七,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党性党风建设中作出表率。
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是否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我们党高度重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建设,提出以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为重点,不断完善权力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管理和监督。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先后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打击不正之风和严重犯罪活动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改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效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领导班子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还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纠正和揭露身边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要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八、把党性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党性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性党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性工作,反腐倡廉建设是党性党风建设的必然延伸和必要保障。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基本要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党性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包括从严治标措施,又涵盖了着力治本的内容,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反腐倡廉方针的基本要求,向人民群众表明了我们党向不良作风开战和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的工作。要在全党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总之,我们要在党性党风建设上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党性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