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容(2)
三、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28年浴血奋战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之所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更加重视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加强。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就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要求全党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8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从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付出艰巨努力,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予以贯彻落实。如果作风不实、不正,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就会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的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一些领导干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势必损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进一步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共同奋斗。
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永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一个政党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都难以维系政权。广大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了解一个党、认识一个党,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果一个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会让人感到这个党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反之,如果一个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置人民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群众就不会支持它、拥护它。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些政党丧失政权的悲剧向世人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党,政党必然生机勃勃;人心背党,政党必然凋零败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从严治党,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这已成为共产党执政的一条铁的规律。
从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保持廉洁性、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作风正则干部廉,干部廉则事业兴。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保障,而保持清正廉洁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反腐倡廉总的形势是好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地方和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党的优良作风。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如果党内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我们又不能有效加以防范和抑制,任凭腐败分子贪污贿赂、以权谋私,那就会损害党的廉洁性、纯洁性、先进性,就会销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不断以新的成效取信于人民。
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纪检机关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认真做好党章规定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积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努力探索作风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作风和新风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进一步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进一步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工作,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自觉践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在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作出表率、走在前列。
总之,党风就是形象,党风就是力量,党风就是生命,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更加坚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扎实,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建国60年的实践证明,党风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反复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以及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总结6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一)建国60年党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经验。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我国建国6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1、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早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敲响了警钟:要警惕执政以后同群众疏远以至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 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建国初期,为了加强党群之间的鱼水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整顿党风,开展 “三反”、“五反”运动,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党群关系空前的和谐融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央为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生产瞎指挥风而专门发出了《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确定1961年为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党群关系虽然经历了曲折,但群众还是继续支持拥护党,与党共渡难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党风受到严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下降,党群关系严重扭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和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把党群关系问题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断从制度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建国以来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给予了党群关系明确而深刻的表述:血肉联系。《决议》明确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胡锦涛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建国60年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反之,如果颠倒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失去执政之基,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所归。
“国民是珠宝,国家是珠宝盒,意味着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价值,国家崛起若不以国民崛起为前提和保证,就会闹买椟还珠的笑话。” [2]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视群众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使然。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0年来,我们党正是靠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勤政为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才有了拨乱反正后的欣欣向荣;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繁荣,历经磨难而不衰。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只有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目标和归旨,方向才会正确,效果才会显著。离开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3、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党的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重点任务,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条不变的原则。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虽各有不同,但都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其共同点都是使党的一切活动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新时期全党大力发扬的“五种革命精神”以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无不是为了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建设、生活作风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展开的。建国来党的作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浮夸风”、腐败现象等归根到底都在于背离了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因此,抓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内容,就抓住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就为纠正其他种种不良作风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4、制度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止脱离群众的治本之策,这是对党长期执政积累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从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在实践中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是行之有效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正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当前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
我们党执政60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给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既防止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2、国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阶段。能否妥善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寻找到新的方式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对党也是一种考验?
3、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已从440多万扩大到7600多万,党员队伍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改善,但也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一些党员党性原则不强,理想信念淡化,党内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建国60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清醒地正视和应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新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弘理循诱,宣传群众,形成共同理想。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党不仅要善于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建构价值认同,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要善于从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党的宣传理论的与时俱进,用以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增强说服力。党的思想宣传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要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问题,努力实现从单一的政治思想宣传向满足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转变。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推动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促进社会稳步发展。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渗透力。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宣传思想教育的新载体,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吸引群众。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多用疏导的方法、群众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党对互联网新闻宣传的领导和控制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沟通互动,深入群众,建立健全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
我们所要构建的党群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使上情下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另一方面,使下情上达,保证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回应。因此畅通党群沟通互动,建立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建立健全党群“零距离”沟通机制。着力探索建立党员联系点机制、定期调研机制、信访群众来访接待日机制、党员干部联系基层群众机制、登门入户征求意见机制、蹲点工作机制、基层锻炼机制、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长期帮扶机制,设立民意调查研究中心和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克服身居“庙堂”,高高在上,看报告、翻数据、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甚至甘愿当“聋子”和“瞎子”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第一信号源源不断,使决策更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得民心。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参与机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邓小平同志的至理名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机制、人民意志表达机制、决策信息反馈机制、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机制等,让广大群众有条件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使社会各方面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为各项政策的出台奠定民意基础;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发挥互联网、民间组织、信访、“行风在线”等的作用,构建立体、高效的渠道,为群众倾诉心声、表达意愿、反映情况提供平台,尊重群众而不漠视群众,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认真处理群众的信访举报,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到事事有检查,件件有落实。
建立健全考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党群关系指标体系,把党员干部落实联系群众制度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群众评议和监督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标准和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达到以权利制约权力,使执政者由道义型的联系群众转变为体制内的联系群众,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为民务实,服务群众,维护实现好群众利益。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的问题。因此,服务群众,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根本。
贴民心、顺民意,树立亲民形象。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在政策上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而且在工作作风上也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风格,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从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入手,落实为民服务行为,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要把干部的好思想、好作风,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密切干群关系。
解民忧,暖民心,关注民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忧民”,要关心群众疾苦。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上学、看病、生活、致富等问题。“亲民者,民必近之”。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亲民、便民、利民、护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赢得民心,树立威信。
促民富, 惜民力,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不仅要深怀爱民之心,而且还要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夯实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物质基础;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坚决杜绝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实为官员个人谋“政绩”而兴建的扰民、伤民、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4、清正廉洁,取信群众,树立良好的执政和社会形象。 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一项最有说服力的民心工程。
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全党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施权于民而不利己,摆正自己的公仆位置。
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要把好用人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保证用“好”的制度选出“好”的干部;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的监督,强化和完善巡视制度;完善干部及家属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
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改进反腐成果宣传方式,增强群众反腐信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