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术新人之刘洋:肩负社会责任 用科研浇灌实践之花
刘洋,1990年生,中共党员,管理学院信息系统与智能商务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智交互、平台治理、VR/AR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数字化创新。刘洋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取得信息系统与分析方向博士学位,2020年10月进入西安交大管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入职以来主讲“大数据与管理学前沿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联合主持香港科研资助局优配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刘洋围绕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大需求,聚焦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在健康、零售与文旅行业的创新应用,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学与信息系统领域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等顶级期刊,曾获“国际信息系统年会最佳进展中论文奖”与“李怀祖管理学研究成果奖”。
开展有趣有意义的研究
在得知获得十大学术新人称号后,刘洋感谢学院和团队对她研究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将继续开展有趣有意义的研究,在数字经济和信息系统行为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从中国人民大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洋的求学经历是丰富的。在信息系统行为学领域,她一直以孜孜不倦的姿态学习和研究。“进入交大后感觉到不再孤独了。”刘洋在采访中感慨地说道。在进入交大后她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交大能够和大团队合作,开展更多的研究方向。我认为,有趣和有意义的研究应该具有独特的学科贡献,同时具有实践意义,能够帮助企业等主体提升其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和用户行为体验。”
“现在所发展出的各种新技术与内容平台,影响着人们在其中的使用行为和方式。”刘洋认为,在科研中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贡献,而不是跟风或效仿别人,应当在科研的基础上延伸出对社会的影响。刘洋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信息技术对于社会问题、企业问题、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关注新技术的使用比如一些平台的上线是否会引发正面或负面社会影响,例如增强社会歧视、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议题。这些议题并非一开始就出现在刘洋的研究方向中,而是在不断深化对信息系统行为学领域的了解和认知中从而得出的“有趣有意义的研究”,即真正服务于社会与实践的研究。
探索创新教研互促
从一名求知者到一名知识的传授者,刘洋的探索和创新一直在路上。
在本科生课程中刘洋主讲“大数据与管理学前沿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如何使这些课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成为刘洋思考的问题之一。提及这部分的创新,刘洋介绍到,结合自身科研引入新技术和新工具往往能使同学们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上,她引入GPT-4等人工智能生成工具,让同学们在类似工具的协助下完成课程作业设计,提升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然而,通过同学们的作业呈现,刘洋也发现了使用这些工具的局限性和不足,例如在低代码平台方面,GPT-4的结果可能不够全面和具有针对性。因此,她通过这个例子,也提醒同学们不能完全依赖智能工具,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搜索能力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刘洋回忆起博士求学期间,她对科研的专注度较高而容易忽视整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刘洋在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表明,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成果的应用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内容,同时教学也能够为科研提供更多的研究问题和数据来源。她将自身科研融入教学,又从教学中再次发现问题,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科研的大方向和认知。
聚焦社会促进实践
当记者问到如何将目前的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时,刘洋表示这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刘洋所进行的VR/AR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将行为学和技术交叉,旨在为企业设计更优秀的数字化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同时促进用户的健康行为。与其他研究相比,该研究更多地以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主,基于管理学理论或心理学理论,提出设计方面的改进意见,在实践中帮助企业更好地优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刘洋在研究企业产品如何改进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数字化产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享受到数字化发展的红利。”刘洋说道。因此,她同时也在探讨网络暴力和算法歧视等问题,为提出该类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而努力,以期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让自身科研产生真正的实践意义。
“坚持初心,再接再厉,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是团队导师廖貅武对刘洋的期许。采访最后,刘洋也提出,在未来,期待扎根交大学科交叉优势与其他学科共同进行科研探索,回应社会实践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