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教授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
3月1日至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明珂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分别为师生作了题为《游牧社会与人类文明》和《历史记忆与人类文明》的两场讲座,我校及兄弟院校近3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分别由文化遗产学院马健教授、历史学院彭建英教授主持。
在讲座《游牧社会与人类文明》中,王明珂指出,游牧是一种环境、动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巧妙结合,是人类利用某些草食动物的生物学本能,调节本身的社会结构,以利用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生态模式。他以西方电影中游牧人群形象的表现和旧约圣经中的亚伯与该隐故事为引,探讨了农业和牧业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间的遗痕、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驯养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申出其对人类文明的起源的思考。王明珂回顾了早期国家的形成、社会阶级化和权力集中化等过程,探讨了资源再分配的形成和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形成过程,并介绍了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不同理论,包括:自愿合作契约说、气候环境变迁说、内部冲突与权力集中化说以及外来冲突胁迫说。他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农牧人群的生态变迁,并分析了游牧民族在现在社会的适应情况,游牧民族被赋予的现代社会刻板印象等问题。
在讲座《历史记忆与人类文明》中,王明珂聚焦于社群、历史与文明三个重要话题,揭示出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初社群走向复杂社会的历史进程。他提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社群属于原初社群,现存的青藏高原东缘羌藏社会仍然保留着原初社群的风貌,在这一时期,血缘人群认同与空间人群认同合一,祖先历史记忆短浅,并且经常以弟兄祖先叙事结构来表述祖先的来历。随着历史的发展,平等自主的小型原初社群逐渐向大型复杂社会演变,王明珂认为一个重要关键或者是一种演变模式可能是部分人群建立起了和空间社群认同相分离的纯血缘社群认同,这种纯血缘性社群认同借助祖先血缘系谱记忆来相互凝聚和相互支持,从而使社会更加复杂化,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史和世界历史中都能找到例证。
学者简介: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2014年获选为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7-2020年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主要著作有《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等。
王明珂教授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