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举行
12月18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举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百余名知名学者、龙头企业和知名媒体代表相聚“云端”,围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发表真知灼见,旨在凸显新时代媒体人使命担当,更好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探讨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助力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
论坛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重要论述、重点部署展开深入研讨,多视角分析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技术逻辑、业务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幕,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发表讲话。他强调,高端论坛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密切相关。新时代全球都在加速重构,媒体如何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既是极大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会。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时代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发现、新的探索、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迈进新征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必定会成为舆论焦点和中心。民族复兴之大业将在本世纪中叶变成现实,媒体人必将成为民族复兴舆论场的主角。媒体能否把握特点,让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发展主流,用正能量来引导社会发展,发出中国声音,任务不可谓不重。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媒体在新时代开辟新赛道,在新征程展示新媒体之风,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在致辞中指出,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在形式上融合发展、立体多样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系统推动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应有之义。学界应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现实挑战,回答真问题、做真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在致辞中强调,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既是历史使命、历史任务,更是历史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发展之路,其核心是要从文化和国家安全两个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在致辞中指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创造出的一个新闻媒体发展模式。新闻传播学科应进行内部审视,重新提出独特问题、核心概念,构建自主知识、学术和话语体系,呈现中国特色理论,打破西方新闻传播学话语霸权。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别朝红主持开幕式并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事关媒体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壮大主流舆论、事关良好网络生态建设、事关繁荣文化自信,本次论坛恰逢其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旨报告:汇集新智,引领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等10多位学者各抒己见,分享精彩观点。
胡百精强调要以历史视野、系统观念将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人的现代化、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交往的大框架之下,思考其所扮演的社会历史角色和价值担当功能。站在关键历史时刻与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要找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社会历史起点。段鹏通过分享“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案例项目,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展望。赵振祥认为时尚是文化传播的利器,聚集着巨大的文化能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喻国明指出应从行为传播学、游戏与DAO(岛)媒体、认知竞争三个角度重构未来媒介发展,元宇宙将产生重大影响。张昆基于两届全国新闻学院院长研修班调查数据,就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出了独特见解。张涛甫着重分析了媒介融合的政治逻辑,指出了重建传媒格局和传播秩序的新路径。周勇指出未来的产业路径与发展方向应结合元宇宙和AI的技术储备,聚焦国际传播、国家治理和传媒文化产业。隋岩强调群体聚集性传播是关系型、情感型、叙事型、平台型传播,应关注社会化、价值判断、文本集合及资源配置问题。李本乾指出要推动科学家、媒体、大众、科技传播人才正向循环,让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互动发展。
陈昌凤指出媒介融合只有深度融入社会和人类生活才能提升自身创造性和生命力,才能常做常新。余清楚认为要深化全媒体思维认知、加速全媒体技术变革、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助力全媒体内容升级,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网。唐胜宏指出主流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四全”特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好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朱鸿军认为县级融媒体应与县域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破解县级融媒体与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院长论坛:交流学思,搭建平台
在院长论坛环节,北京大学程曼丽、南开大学刘亚东、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武汉大学强月新、暨南大学支庭荣、浙江大学韦路、重庆大学董天策、新疆大学张允、云南大学廖圣清、辽宁大学程丽红、河北大学韩立新、浙江传媒学院郑亚楠、云南大学单晓红、陕西师范大学许加彪、西北大学马锋、西北大学韩隽、西安外国语大学黄建友、西北政法大学孙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侯迎忠等2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在分别在两个院长论坛碰撞思想火花、探究改革路向。院长论坛分别由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明德教授、杨琳教授主持。
院长论坛(一)
院长论坛(二)
程曼丽指出要把握好系统观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使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全局。刘亚东强调实现互联网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离不开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王晓红指出主流价值传播要通过新气象、新技术、新群体、新话语、新渠道来实现,在长度、广度、深度、高度、温度上实现新的均衡。强月新指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深度融合、促进社会转型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三大时代价值。范以锦认为加强全媒体体系建设在塑造主流媒体新格局方面有很多新意。支庭荣认为当前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存在技术、区域平衡性、主动精神三个薄弱环节,需要补足体系短板。韦路认为优化内容策略、深化融合叙事、活化网络互动、强化主体协同是落实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关键。董天策认为应倡导多元范式与多元进路,百花齐放,相互促进,开拓创新。张允指出应借助新技术优势探索融合发展,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和引导。廖圣清认为要围绕理论、技术、场景的综合培养体系,推动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程丽红认为全媒体时代仍然要注重史论学科建设,凸显新闻传播史史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赓续红色基因血脉。韩立新指出要加快批判能力培养和知识建设。郑亚楠指出了当前地方媒体国际传播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困境。单晓红提出要重新审视“边疆”对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义。孙江分享了法治新闻传播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方案。许加彪结合延安故事阐述了政治修辞对当代全媒体对外传播体系建设的启示。马锋提出要通过教研融通、课堂教学与历史情境融通等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育路径。韩隽强调应通过思维创新、破圈效应、直播赋能、筑巢引凤等途径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黄建友指出中国媒体应在聚焦新闻主业、多元化经营等方面形成特色之路。侯迎忠认为国际化和实践教学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两大支撑。
主题与前沿论坛:聚焦热点,追踪前沿
大会特别推出两个主题论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杭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国际新闻界》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吕欣,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晓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和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福祁,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胡劲涛,《环球时报》副总编辑、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谢戎彬,《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新闻界》副主编孙尚如,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张丛等业界精英共20余位嘉宾围绕“国际传播”“元宇宙”“短视频”等热点话题开展精彩对话。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梅红致辞,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孙鹤立,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吴锋,研究员马晓悦、副教授蒙胜军分别主持各论坛。
主题论坛(一)
谢戎彬结合在《环球时报》的多年实践,分析了国际传播经验、困境与对策。周星分析了艺术传播如何为全方位、全覆盖、多样性的全媒体传播带来借鉴。陈刚分析了数字媒体时代听障者的媒介使用与生命力重塑的重大课题。史安斌提出中国当前的国际传播目标应该从“讲好中国故事”转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格式许可”的方式促进全世界各类文明进行平等的交互交流。杭敏指出积极推进数字中国战略下的全媒体发展是新时期传媒发展的重要任务。陈开和从寻路“现代化”、传播“现代化”、实践“现代化”三个层次与探讨了参与式传播与中国传播体系现代化问题。王斌指出国际传播研究要加强范式构建,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进行阐释。孙尚如指出媒介事件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吕欣认为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媒介的核心入口。
主题论坛(二)
刘鹏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新闻观念冲突、文化观念冲突与传播观念冲突问题。张丛分享了以“专、精、特、新”为特色的办刊经验。石福祁指出全媒体时代应该跳出技术理性,避免陷入技术奴役。胡易容对全媒介广告的非技术维度进行反思,分析了全媒体广告的技术与理念。丁和根分析了县级融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刘晓程从融合、赋能、善治方面分析了县级融媒体在推进基层治理上的作用。胡劲涛强调全媒体时代的广电建设要加快“四力”建设。刘婵君认为中国特色建设性新闻的创新要兼顾国家逻辑与人民逻辑。沈霄提出短视频是残障者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张铁云分析了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的时代价值。
前沿论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教授、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主任秦兵,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院长卢炜,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淑华等10多位学界大咖聚焦前沿技术、分享最新成果。
前沿论坛
张洪忠提出智能传播时代需引入机器行为的范式,将机器逻辑纳入传播学研究新领域。秦兵指出通过情感计算有助于赋能社会舆论治理。郭斌致力于计算与艺术交叉学科研究,探究智媒时代走文、理、艺融合的新闻传播发展之路。朱春阳“四全媒体”进行了独到解读。卢炜提出以内外联动助力国家形象建设、促进国际传播。张淑华提出新媒体对老年人具有情感抚慰功能,为老龄化传播研究打开新视界。
校企合作论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大会设立“校企合作论坛”。会议特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校企合作导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卫权,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王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李重,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会长张培合,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杜鑫,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政工师兼党委党建部主任赵建保,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宣传党群文化部长王新权,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跃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秦茂盛等10位业界专家相聚“云端”,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话题展开交流与分享。
王卫权在致辞中指出,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新文科建设、推动新闻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王强希望从消防事业出发,在人才培训培养、互学互鉴、产教融合等方面与西安交大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论坛
李重认为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阅读方式改变,也使图书出版业走向数字革命。张培合强调个人应追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企业要建设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企业文化。杜鑫认为应当从安全融合、平台融合和技术融合方面改变管理面貌,加速教育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赵建保强调要把方向、守阵地,用权威信息来廓清迷雾。王新权指出基层宣传工作上需要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刘跃峰指出全媒体时代,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新闻宣传急需新一代全媒体传播人才。
会议特别推出校企合作之丛书推介环节。秦茂盛表示出版社愿意依托高水平的编辑、出版、发行与管理队伍,更好服务教材建设、专著出版和学科建设。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张宏邦介绍了新媒体学院推出“新闻传播学·学以实用”系列丛书的情况。
会议还设立“获奖论文论坛”,南昌大学教授王卫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贵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任记者罗永攀、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叶妮、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胡晓、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苏日古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邝岩、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宋伯雄、山东大学硕士生闫利超、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李梦瑶等10位优秀学者代表共聚“云端”宣讲论文成果。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强、副教授申楠主持获奖论文交流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在线参与,引起了广泛关注。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马忠在大会总结时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本次研讨会就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将与兄弟院校展开深入交流,与业界展开深度合作,以创新思维,走学科交叉之路,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